-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和“文革”时期的文学概述 “文化大革命”全称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它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的政治运动,从1966年持续到1976年结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造成了空前的破坏性影响。 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6年2月,江青《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1966年5月,毛泽东发布《五一六通知》;8月,《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出台。 1966年《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文艺黑线专政论 否定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队伍 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 建国以来,文艺界“被一条与毛泽东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 “黑八论” “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反题材决定论”、“写中间人物”论、“现实主义深化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 “文革”中的文学创作概况 公开的文学:样板戏 地下文学(潜在写作):地下诗歌、手抄本小说 第二节 公开的文学界 “革命”样板戏 小说:浩然 《艳阳天》 《金光大道》 姚雪垠《李自成》 李心田《闪闪的红星》 “革命”样板戏简介 京剧革命 八个革命样板戏 八个革命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音乐:《沙家浜》 样板戏的创作理论 “三突出” :“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根本任务”论 :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主题先行论” :认为文艺创作可以先有主题,然后再到生活中去选择人物、故事,以表现既定的主题。 “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矛盾斗争中的主导作用和支配地位。” 舞台调度:“一号人物”必须占据舞台中心,灯光处理围绕一号人物;电影规定镜头:“近、大、亮”与“”远、小、黑” “样板戏”的文化艺术特色与深层结构 文艺生产被政治权利控制和利用 政治乌托邦想像与大众艺术形式相结合 小说 中短篇 :《初春的早晨》、《金钟长鸣》、《第一课》(萧木); 《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 长篇:《欧阳海之歌》(金敬迈)、《艳阳天》(第三卷)和《金光大道》(浩然)、《春潮急》(李克非)、《万年青》(谌容)、《分界线》(张抗抗)、《万山红遍》(黎汝清)、《响水湾》(郑万隆)、《山川呼啸》(古华)、 《沸腾的群山》(李云德)等。 主要特点 人物:“高”“大”的英雄人物 结构:围绕路线斗争安排 姚雪垠:《李自成》 浩然:《艳阳天》 诗歌 革命民歌/革命儿歌:小靳庄诗歌 张永枚:《西沙之战》 北大工农兵学员:《理想之歌》 第三节 地下文学(写作) 地下写作是指没有公开发表也不可能公开发表的文学创作。 文革时代不以主流渠道传播的、或者不以任何方式传播的写作称为地下写作。 地下写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评价 地下写作是文革文学中有价值的部分。否定文化大革命,是文革地下文学的基本的思想特征,注重与作家自身的心灵交流对话,自觉地实行对文革极左话语的艺术转换,是文革地下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特点。 主要的地下写作 地下诗歌: 老作家——绿原、牛汉、曾卓;穆旦;郭小川 年轻诗人——黄翔、食指、白洋淀诗群 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公开的情书》、《晚霞消失的时候》、《波动》 “七月”诗人 绿原:《重读〈圣经〉》、《信仰》、《又一名哥伦布》 牛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 曾卓: 《悬崖边的树》 穆旦(1918-1977) 穆旦生于天津,原籍浙江海宁,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1935年(16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这一时期是他诗歌的创作初试期,主要作品有《流浪人》,《古墙》等。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后横贯湘黔滇三省,跋涉三千里到云南昆明。 穆旦(1918-1977) 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期间 ,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人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眼下的现实相结合的道路,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 1942年2月,参加“中国远征军”,以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