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閱讀本文
梁公中譯莎劇的貢獻
摘要
梁實秋先生中譯《莎士比亞全集》,只是他對文壇的重大貢獻之一。從時代背景來看,梁譯莎劇可看成民國以來「文學革命」之一部分,背後有思想模式之分歧與政治路線之鬥爭。梁公選擇中譯莎劇,是要發揚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的價值,而間接反對「大眾文藝」或「普羅文學」。從翻譯質量來看,梁先生是至今惟一獨力以中文譯完莎劇的人。他似乎有「翻譯唯信」的想法,所以遇「原文多猥褻語」時,「悉照譯,以存其真」。翻譯後,常附許多「註釋」,以呈現「原汁原味」。另外還設法儘量保留原文節奏,忠於人名地名之原音,更戒慎地鑽研原文旨義,惟恐有所走漏或偏離。他遺憾只能將原文之無韻詩以散文譯出 (其實,英文的無韻詩節奏很難以中文譯出,方平等所謂的「音組翻譯法」也未能真正重現原詩的節奏) 。梁公中譯莎劇是有一些疏忽,但純就「信」的角度去評量,他的翻譯是頗負責任之「細譯」,而非「硬譯」或「粗譯」。在瑕不掩瑜之情況下,他的譯作體現了他的「翻譯信念」,開闊了國人的視野,增進東西文化交流,助長了白話文學運動,挑戰唯物論之「革命文學」,嘉惠莎劇之中文讀者、演劇者、評論家、乃至後來的翻譯者。從影響層面來看,梁公就像莎翁一樣,是「不應成為偶像」卻「不得不變成的偶像」。
關鍵詞:
文學革命、白璧德、新人文主義、翻譯唯信、無韻詩、細譯、白話文學運動、革命文學
一、前言
余光中教授在他所編的《秋之頌》裡,說梁實秋先生對文壇與學府的貢獻計有五個方面:一、散文,二、翻譯,三、文學批評,四、學術研究,五、教育。沒錯,綜觀梁公一生的成就,他的確堪稱身兼散文家、翻譯家、批評家、文學學者與教育家等五種身分,而且這五項成就每項都是成績斐然,所以在衡量這五項成就時,我們很難說哪一項貢獻最大。不過,今天一提起梁實秋這個名字,文壇或學界的人跟一般人一樣,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他寫《雅舍小品》,他譯《莎士比亞全集》,他編遠東英漢與漢英辭典等,而不是他寫《英國文學史》,他引起「梁魯論戰」,他作育英才等。換句話說,在時空不斷轉換的過程裡,讓梁公永垂不朽的大業中,必然有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這一碼事。
梁實秋先生不只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他一生所譯的西洋名著還有十來種,包括《沈思錄》、《織工馬南傳》、《百獸圖》等。所以說,梁公透過翻譯來引介西方文學或文化的貢獻,不應全歸之於《莎士比亞全集》。此外,大家都曉得,《莎士比亞全集》除了三十七個劇本之外,也包括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詩,還有幾個較長的故事詩。所以說,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貢獻包含了翻譯莎劇的貢獻。我們在此僅談梁公中譯莎劇的貢獻,也只是在眾多貢獻中,挑出份量最重的一項來討論罷了。
要談論梁公中譯莎劇的貢獻,我想應該從當時翻譯的背景說起。翻譯跟創作一樣,都是時空的產物,都有其因緣際會的關係。能考慮到時空背景因素,才能更精確地對譯出的或創出的作品進行評價。不過,翻譯的價值也跟創作的價值一樣,主要存在於作品本身,而不在於它的環境。因此,我們談論梁公中譯莎劇的貢獻時,還是要把重點放在翻譯本身的質與量。只是評價並無任何客觀的標準,因此談論翻譯的貢獻,也只能就使用該翻譯的各種角度來加以估計揣測罷了。底下我們便從背景、質量、與影響等三方面,來探討梁公中譯莎劇的貢獻。
二、背景
根據周兆祥整理史料所得到的說法,最早漢譯莎氏戲劇的是鄧以蟄。他在1910年用半文言半白話的彈詞文體翻譯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第二幕第二場。而最早正式把莎劇整齣中譯的是田漢,他用白話文把《哈姆雷特》譯成中文劇本的形式。在1923到1935年間,漢譯西洋戲劇達到高潮,那也是大量莎劇譯本出現在中國的時期。從三○年代開始,共有三位翻譯家企圖翻譯莎劇全集,那就是曹未風、朱生豪與梁實秋。不過,前兩位均沒有譯完全集,只有梁實秋在三十多年的努力後,終於大功告成。從1949年以後,莎劇中的中譯成績大不如前,周兆祥說從1967年到1978年間未曾有新譯本面世。不過,我們曉得,在2000年,以方平為主加上阮坤、張沖、屠岸、吳興華、汪義群、覃立嵐等人合譯的《新莎士比亞全集》,卻在台北出版。在該全集第一卷的<總序>中,彭鏡禧教授說莎劇譯本到1999年「突然再變成為台北出版界的焦點」,此新全集是個「完全獨立於梁實秋、朱生豪-虞爾昌的譯本之外」的全集,「具有承先啟後的重大意義」(10,12)。
從以上的莎劇中譯簡史中,我們可以看出:梁公開始中譯莎劇是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以後,那是個西潮襲捲中土的時代,也是「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時期,直到他來台譯完莎翁全集時,中間已歷經了無止的國共爭鬥,也嘗盡了抗日的流離。在這種時代裡,梁公是如何進行翻譯的工作呢?
在1963年莎士比亞誕生四百週年紀念時,梁先生寫了一篇<關於莎士比亞的翻譯>的文章,文中提到八年戰爭與勝利後之巨變使他一直不能安定,因而翻譯的工作斷斷續續,所以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