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4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2014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政治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范围: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必修四 命题、审核:高三政治备课组 时间:201406 第Ⅰ卷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号题目要求的。 1、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式。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的。这是因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其任务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 哲学是关于世界进展。观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两个对子”相对应的是 ①指鹿为马 乐极生悲 ②形谢神灭 理生万物 ③盲人摸象 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 断章取义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3、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学 科网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4、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使“世界重新燃起了对马克思的关注”,马克思故居开始成为旅游热点,《资本论》在德国一度成为畅销书,莱比锡大学重新树立马克思雕像……危机使许多人意识到“马克思还活着”。“马克思还活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A.具有科学性与完整性的特点 B.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C.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发展的科学 D.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永恒的真理 5、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6、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能体现该论断所蕴含哲理的选项是 A.自高必危,自满必溢 B、堤溃蚁穴,气泄针芒 C.刮骨疗毒,壮士断腕 D.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8、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界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该由质子和种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9、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的错误在于 ①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②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③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肯定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11、在2013年9月9日举行的中国城市基础设施论坛的分论坛上,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指出,只要通过合理规划,对现有绿地、河流、排

文档评论(0)

cmccpppo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