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墨经》阅读文献.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墨经》阅读文献

《墨经》阅读文献 主讲人:雒自新 一、墨子、墨学与 《墨经》 1. 墨子其人 墨子姓墨名翟 (di ),战国初期鲁阳人。创立墨家学派。活动于公元前 5 世纪。 盛年在孔子 (前 551-前 479 )和孟子 (约前 372-前 289 )间。 墨子熟悉当时的各种手工业技术,特别是木工技巧。 墨子形象:手持规矩 (画方和园的工具),工匠知识分子,言语行事不离规矩。 《庄子 ·天下》说,墨子 “好学而博”。 儒墨都是当时最著名的学派。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 “儒墨”并称,“孔墨”对 举。《韩非子 ·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在 《四库全书》中,“儒墨”并称 和 “孔墨”对举频次上千。 墨子是劳动者的圣人。 2. 《墨子》与 《墨经》 《墨子》是墨家著作汇编,分别书写在战国时期,编辑成书在汉代,是墨家学派 对世界 (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法则、规律探索的成果。 《墨子》一书包括标点符号共 95000 字,共 53 篇。 第一组:杂论 《墨经》开头 《亲士》到 《三辩》7 篇,是墨学的杂论。 第二组:十论 从 《尚贤》到 《非命》十论,10 个论题共 23 篇,是 《墨子》的主要论题和 思想,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伦理、哲学,偏重政治、伦理。 第三组:言行 《非儒》、《耕柱》到 《公输》6 篇,记载墨子墨家言行。 第四组:经说 《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 第五组:墨守 《备城门》到 《杂守》11 篇讲守城技术,是积极防御战的战略战术,属军事学。 墨子的主要哲学观点: ①政治哲学观点,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 ②提倡经验论的认识论。 ③认识论有理性论的科学成分。 ④在争鸣中,提出名、辩、类、故、法、悖等逻辑概念 ⑤根据有人曾 “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的错觉、古书的讹传,提出鬼神存在。 墨家与儒家在先秦并称显学,秦汉以后由于其充满强烈逻辑学、科学、民主和平 等精神,不符合封建独裁者的政治需要,于是至清代一度终绝。 《墨经》是后期墨家的著作,总结了整个战国时期的哲学争论。 《墨经》包括:《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 《墨经》又称 《别墨》、《墨辩》,是一部微型百科全书,千古奇书。其内容可与 现代科学接轨。 《墨经》哲学: ①实证理性自然观;②感性理性并重认识论; ③辩证方法论;④系统逻辑学;⑤历史发展观 二、《墨经》的逻辑学 1. 关于 “辩” [经上] 辩,争彼也。辩胜,当也。 [经说上] 辩。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 俱当,必或不当,不若当犬。 【译文】 辩论就是双方争论一对矛盾命题的是非。其中辩论胜利的一方,就是所持论 题符合实际的一方。 例如针对同一对象,有人说 “这是牛。”有人说 “这不是牛。”这就是争论一 对矛盾命题的是非。一对矛盾命题不能同真。不能同真,必然有一不真,这不相 当于如下议论,即一个人说:“这是狗。”另一个人说:“这是犬。”这种情况可以 同真,不是必然有一不真。 [经下] 谓 “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 [经说下] 谓。“所谓非同也,则异也。同则或谓 ‘之狗’,其或谓 ‘之犬’ 也。异则或谓 ‘之牛’,其或谓 ‘之马’也。俱无胜。”(以上引辩论对方语)是 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 【译文】 说 “辩论没有胜负可言”一定是不恰当的,论证的理由在于,究竟什么叫做 辩论。 对方说:“辩论双方如果所说的不是相同,那么就是相异。如果辩论双方所 说的是下例:甲说这个动物是狗;乙说这个动物是犬。这可以都没有胜利。如果 辩论双方所说是相异,则如下例:甲说这个动物是牛;乙说这个动物是马。这也 可以所没有胜利。所以,不管辩论双方所说的是相同,还是相异,总是都没有胜 利。”对方说的这些情况并不构成辩论。凡是辩论,一定是关于某件事情的某种 属性,甲说是,乙说非 (不是)。而符合实际的一方,就是辩论中胜利的一方。 [小取]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 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 【译文】 “辩”这门学问的目的,是用来判明真理与谬误的分别,审察治理和混乱的 头绪,判明同一

文档评论(0)

牛X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