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氢氧化镍T103添加剂的协调性及摩擦化学特性.docVIP

纳米氢氧化镍T103添加剂的协调性及摩擦化学特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文档DOC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值得下载!

纳米氢氧化镍与T103添加剂的协调性及摩擦化学特性 润滑油添加剂是确保润滑油质量的主要组分,虽然在润滑油中添加剂的用量比基础油少得多,但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基础油,甚至高于基础油,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第三大润滑油消费国,目前每年消费润滑油约(3.7~3.8)×106t。随着我国机械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我国润滑油尤其是车用润滑油工业必须加快发展步伐,以适应汽车工业快速增长的需要。但目前我国的润滑油特别是高档车用润滑油的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基础油的质量问题是一个方面,添加剂的品种和质量可能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 早在20世界50年代,纳米粒子就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用于生产内燃机润滑油,但它不是作为润滑材料,而主要用于中和润滑油氧化和燃料燃烧后产生的酸性物质。随着纳米材料和纳米摩擦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开发优异的抗磨减摩和抗极压性能的润滑油添加剂的过程中,逐渐将注意力转向纳米材料,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摩擦学性能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纳米润滑油添加剂已成为机械制造科学、摩擦学乃至物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1 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纳米材料通常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单个纳米尺度的超微粒子,也就是所谓的零维纳米材料,如纳米颗粒,原子团族等,二是指由纳米颗粒聚集而成的二维或三维固体。一维,指三维空间中有两维处去纳米尺度,如纳米棒,纳米线,纳米管等。二维,指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在纳米尺度,如超薄膜等。纳米材料与传统的固态材料不同,科学工作者正在探索其具有的许多奇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人们真正有效的对纳米粒子进行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2年,日本学者久保等人指出超微金属粒子中的自由电子数目太少,从而并不服从费米统计,很难从尺度小于10nm的微粒中取出电子和注入电子,所以这种粒子具有很强的保持电中性的倾向,这种特点度于比热,磁化,超导等方面性能的影响称为久保效应。1963年,R.Uyeda等人采用惰性气体原位加法制得了比较干净得纳米粒子。之后得时间纳米技术一直在突飞猛进,直到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第一届国际NST会议标志着纳米科技的正式诞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准一维纳米材料的研制一直是纳米科技的前沿领域。1991年1月,日本筑波NEC实验室的饭岛澄男首次用高分辨分析电镜观察到碳纳米管,这些碳纳米管称为多层同轴管,也叫巴基管。2000年10月,美国宾州大学实验员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称:纳米碳管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六分之一,却有超过钢100倍的强度。除了碳纳米管外,科研人员还合成了许多其他材料的纳米管,如NiCl2类脂体,MCM41管中管,水铝英石等。准一维纳米材料中除了空心的纳米碳管以外,还有实心的纳米棒,纳米线,量子线。1997年法国学者在利用电弧包覆异质纳米壳体的CBNC管,由于他的集合结构类似于同轴电缆,直径又为纳米级,故称其为同轴纳米电缆。1998年,中国科学家应用溶胶与碳还原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纳米液滴外延等技术,首次合成了TaC纳米丝外包裹绝缘体SiO2,包裹石墨纳米同轴电缆。 1996年中国科技大学钱逸泰院士,谢毅博士利用首创的溶剂热合成技术,在300度左右制备出产率很高,平均粒度为30nm的纳米碳化氮化镓微晶。1997年,清华大学范守善教授制备出直径为3-50nm,长度达微米量级的氮化镓纳米棒。1999年,他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合作,实现硅衬底上碳纳米管阵列的自组织生长。 1997年,美国纽约大学科学钾发现DNA可用于建造纳米层次上的机械装置。2000年,美国朗讯公司和英国牛津大学用DNA的碱基配对机制制得一种每条臂长只有7nm的纳米级镊子。 1998年,中国科技大学钱逸泰院士的工作组用催化热解法,从四氯化碳制备出金刚石纳米粉末。 1999年,北京大学电子系薛增泉教授的研究组将单臂碳纳米管组装树立在金属表面,组装出性能良好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用探针。同年,巴西和美国科学家用碳纳米管制备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够称量十亿分之一克的物体,即相当于一个病毒的重量。 2000年,吉林大学化学系张万金教授和王策教授,成功地获得了长度为20nm以内地电活性有机分子和直径平均为16-50nm地纤维及孔径为1-2nm的刚性环状分子。 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得卢柯研究小组在纳米材料及相关亚稳材料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发展了非晶完全晶化制备致密纳米合金的方法,与惰性气体蒸发后原位加压法,高能球磨法成为当前制备金属纳米块材的三种主要方法之一。 从发现纳米碳管开始,科学家们不断的研制出来越来越细的纳米碳管。2000年,解思深组利用常规电弧放电法制备出内径为0.5nm的碳纳米管。同年12月柏林的马克思波恩所研制出的直径为1nm的薄壁纳米管,创出薄壁纳米管研制新记录。 2 纳米材料的特性 2.1 表面效应

文档评论(0)

wdhtm3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