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文论著摘要·
肝素对脓毒症小鼠肺血管通透性影响的研究
—1上.—j一
日lJ 舌
脓毒症是导致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微血栓形成倾向及凝血和炎症之
问的交叉对话是脓毒症的重要病理生理特征。脓毒症主要的临床表现并不是有入
侵的微生物直接引起的,而是全身炎症反应失衡导致的低血压,凝血和多器官功
能障碍综合征。众所周知,在脓毒症中全身炎症反应失衡引起凝血系统激活,抗
凝机制抑制和纤溶系统激活。凝血的激活和纤维蛋白沉积是宿主阻止微生物入侵
的主要防御手段,并引起以后的炎症反应。然而过度的反应会导致凝血本身引起
的疾病,微血栓的形成和器官功能衰竭,甚至DIC。
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理生理过程与脓毒症
很相似,都包括宿主失控的防御反应引起炎症、内皮细胞损伤、促凝活性加强、
纤溶活性下降和纤维蛋白沉积。放大的促凝活性和纤溶抑制是脓毒症的病理生理
特征,与ARDS相似。在ALI时活化的TF/VIIa促发了肺的促凝活性,结果凝血酶大
量产生、纤维蛋白沉积。肺泡和问质纤维蛋白沉积是ALI早期的标志性病理生理改
变。因此在脓毒症及其引起的肺损伤中需要使用抗凝治疗减轻组织缺氧和减少器
官损伤和功能障碍。
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研究肝素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和肺血
管通透性的影响,探讨肝素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以及作用机制,探讨
肝素对脓毒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尤其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为肝素用于临床脓毒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观察肝素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肺血管通透性、肺组织SRC及死亡率的影
响。观察肝素对脓毒症小鼠血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sTM、sEPCR)、活化
蛋白C和肺组织NF-kB、P38MAPK的影响。观察脓毒症小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
脉内皮细胞通透性以及内皮细胞形态和骨架的影响。
一、 研究肝素对腹腔注射内毒素(LPS)致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肺损伤和
生存率的影响,并探讨肝素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36只C57BL/6J雄性小鼠平均随
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A组)、内毒素组(B组)和内毒素+肝素组(C组)。静脉
注射内毒素后3、6、12dx时每个时间点每组取4只采血,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肺
组织做病理光镜观察。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一Q(TNF—Q)、白
B(IL一1
介素-1 B)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应用RT—PCR的方法测定
肺组织TNF—Q、IL-1
对照组(A组)、内毒素组(B组)和内毒素+肝素组(C组)。腹腔注射内毒素后3
小时每个时间点每组取4只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取肺组织测干湿重及伊文思蓝含
量。3.将40只C57BL/6J雄性小鼠平均随机分成2组,即内毒素组和内毒素+肝素组。
观察小鼠96h内的一般状态和存活情况。
二、 观察肝素对脓毒症小鼠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血清sTM、sEPCR)、血清
性小鼠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A组)12只、内毒素组(B组)12只、内毒素+肝
素组(C组)12只。腹腔注射内毒素后3、6、12z|、时每个时问点每组取4只采血,
处死小鼠。6小时时间点取肺、肝、肾标本。肺组织、肝脏、肾脏组织做病理光镜
定肺、肝组织NF—kB、P38~IAPK含量。
三、 研究脓毒症小鼠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单层通透性和细胞
骨架形态的影响以及肝素对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1.留取血清:将36只C57BL/6J
雄性小鼠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A组)12只、内毒素组(B组)12只、内毒素+
B(工L一1
瘤坏死因子一(1(TNF—Q)、白介素一l13)、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
细胞通透性;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内皮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形态。
2
实验结果
一、 1.内毒素组和内毒素+肝素组3、6、12h的血浆TNF-Q和IL一1B含量均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与内毒素组比较,内毒素+肝素组3、6、12h的血
清TNF—a和工L一1B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O.05)。2.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