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被害人的心理演变
论被害人的心理演变
【内容提要】对被害人的研究是对社会犯罪现象的一个研究角度,犯罪与被害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二者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研究被害人的心理演变,提高防范被害的意识,减少被害的发生,亦即减少了犯罪的发生。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被害人的研究也是其中之一。被害人学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我国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学者研究被害人学。无论是犯罪还是被害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念,他们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研究被害人的心理演变,提高防范被害的意识,减少被害的发生,亦即减少了犯罪的发生。
一、被害人在被害前的心理特征
(一)防范意识欠缺而具被害倾向
被害的产生,与被害人的防范意识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犯罪人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他们大多要预先对被害人进行周密的调查,即“踩点”,甚至会等到熟知被害人的生活规律和脾气秉性后,才对他们惦记已久的目标大胆出手,决不会贸然从事。目前许多犯罪案例都表现出犯罪的智能型的特点,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大多要对受害人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到自己容易入手的缺口。同时我们在众多的犯罪案例中还可以找到这样一些特点:被害人说了或者做了某些事情而促使犯罪人去犯罪;被害人对他人采取犯罪手段;被害人因故意或过失把自己置于危险情景之中;由于个人的个性特点、社会地位或进入被害危险情境之中使自己成为被害;在参与犯罪中成为被害;被害人本身有违法行为使犯罪人产生侵害行为并自感安全;被害人显露出富裕吸引犯罪人。这些特点成为被害倾向,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可以认为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某些被害倾向“促成”的。
(二)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是犯罪发生的作用原理(注:我国有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人际关系是犯罪发生的作用原理”。详见郭建安主编的《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以下。)
1.个性特征是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取决于一定的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际间的相互吸引,如相互感知和理解,个人喜好等;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如距离的远近,相互交往的频率。对很多刑事案件的分析发现,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正是在双方的不断接触和交往中由于个性特征的差异和利益分配不均衡等因素产生了矛盾,矛盾未能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处理,最终导致矛盾激化而引发犯罪。因此,在认识犯罪事件发生的内在根源时,可以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个性基础、角色基础等方面去分析。
2.情感是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人际冲突的内心起因
被害人与犯罪人双方的人际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情感基础之上的,双方关系的持续过程中,无论之前的相互情感的喜恶程度怎样,在犯罪时一般都转化为双方相互敌视或一方对另一方的敌视,这几乎可以说是熟人之间发生暴力犯罪的普遍规律。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由于犯罪人的情感障碍,如情感亢奋、抑郁或病理性激情等原因,会导致其意志失控,进而实施犯罪。因此,研究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内心情感变化,对于把握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互动关系的发展轨迹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交往是实现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的形式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会产生相互的影响作用,在犯罪产生之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交往跟大多数人一样,交往双方都试图通过彼此的作用来影响对方的态度或改变对方的行为,使之符合自己的愿望。这一时期,双方的交往心理倾向可能表现为三种情况:(1)循规蹈矩;(2)因势利导;(3)迂回曲折。当犯罪发生时,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交往心理倾向则会由上述三种情况转变为强烈的冲突。因此,在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反应特质,是通过犯罪人与被害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犯罪的发生方式和被害人在犯罪中的作用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三)被害前的心理危机
在大量的犯罪案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的心理矛盾冲突,即被害前的心理危机。有学者认为被害前的心理危机是极为普遍的,包括显露性心理冲突、间接性心理纠葛,潜在性心理危机三种类型。(注:详见任克勤主编的《被害人心理学》,1997年警官出版社出版,第27页。)
显露性心理冲突多在被害发生前,被害人与犯罪人曾有过一定的交往,发生过心理接触,存在着对抗性的心理矛盾。当对抗性的心理矛盾显露时,会促使犯罪人产生犯罪动机并恶性发展,还会影响到犯罪人犯罪手段的变化。
有些时候,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表面上似乎没有直接交往,也没有矛盾冲突,但在心理上并不是完全没有接触,只是矛盾处在潜伏状态,这是一种不太明显的、间接性的心理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检测实验室可行性报告.docx VIP
- 少儿小学中国经典成语故事英文英语绘本 画蛇添足.pdf
- 中天建设集团外墙饰面砖工程作业标准.pdf VIP
- (高清版)B-T 6113.203-2020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2-3部分: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方法 辐射骚扰测量.pdf VIP
- EPC总承包采购管理要点.doc VIP
- 中天建设集团项目现场质量红线解读.pdf VIP
- 创精品工程的通病问题jjs.ppt VIP
- 高等数学(第五版)课件 2.1导数的概念.pptx
- 2025黑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面向系统内部附社会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计算题练习整理打印版20180820.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