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麦玉豆”套作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
“麦/玉/豆套作体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及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
捅 要
本研究于2005,,2008年,应用根系分隔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等,采用大田
小区试验和15N同位素标记盆栽试验,以“小麦/玉米/甘薯”三熟套作体系为对照,
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这一新的三熟套作体系中氮素利用的种间竞争促进作用、
氮素的吸收利用特性及根际微生态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双佳值法研究了“麦/玉/豆”套作体系的氮肥周年平衡施用技术,结
果表明,“麦/玉/豆”套作体系在中产田的周年氮肥最佳施用总量为342.8kg/hm2,
小麦、玉米和大豆适宜分配比例为33.76:35.71:30.54,各作物最佳施氮量为小
麦115.73kg/Im2、玉米122.41kg/lm2、大豆104.69kg/hm2。
2.采用1N土壤稀释标记法,通过2006年至2008年两年根系分隔盆栽试验,
研究了“麦/玉/豆”套作体系对氮素的种间竞争作用及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
“麦/玉/豆”体系中作物间对氮素的竞争与促进作用并存,小麦、玉米为套作优势
系则表现出较强的种间竞争作用,种间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小麦为套作优势作物(A-c
不分隔与完全分隔相比,“麦/玉/豆”与“麦/玉/薯’’体系中的小麦籽粒产量、
地上部总生物量、籽粒吸氮量、地上部总吸氮量、籽粒15N吸收量、15N总吸收量和
15N植株总回收率均得到提高,土壤残留1砒丰度及总N含量降低,其中籽粒产量分
总回收率分别提高38.069%和38.727%;提高了“麦/玉/豆中玉米的籽粒产量、
地上部总生物量、籽粒吸氮量、地上部总吸氮量、15N籽粒吸收量、15N植株总回收
率、土壤残留1讯丰度及土壤总N含量,“麦/玉/薯’’则降低;降低了大豆的籽粒产
量、籽粒吸氮量、15N总吸收量和15N植株回收率降低,但土壤总N含量提高7.284;
降低了甘薯的块根产量、块根吸氮量和土壤总N含量,但15N植株总吸收量和15N植
株回收率提高47.958%和47.957%。
“麦/玉/豆’’体系的小麦、玉米土壤N0。_N含量及无机氮(NO。-N、NIL—N)总量
降低,“麦/玉/薯体系则升高,且高于“麦/玉/豆体系;两种体系的大豆、甘
薯土壤NO。-N含量均升高,且大豆高于甘薯;两种体系均吸收利用了前茬小麦、玉
米及大豆(甘薯)作物的残留15N,并发生了15N的转移,但“麦/玉/豆体系的15N
吸收量、15N回收率和15N转移强度高于“麦/玉/薯’’。
3.采用叶片15N富集标记法,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研究了“麦/玉/豆”套作体
系的氮素转移,结果表明,“麦/玉/豆”体系在相同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吸氮量与
土壤总N含量均高于“麦/玉/薯”,“麦/玉/豆’’体系较“麦/玉/薯更具有产量优
势和氮素营养优势。两种体系的小麦和大豆(甘薯)的籽粒(块根)产量与吸氮量
麦、玉米和甘薯土壤总N含量以A3处理最高,大豆土壤总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
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麦/玉/豆体系低于“麦/玉/薯”。
两种体系均存在氮素的双向转移,转移量随土壤肥力及施氮量的提高而降低,
“麦/玉/豆”体系的15N净转移量和转移强度高于“麦/玉/薯”。以小麦为15N供体
植物时,两种体系向玉米的氮素转移量和转移率差异不大。以玉米为1sN供体植物
时,玉米向小麦和大豆(甘薯)转移了氮素,以300kgN/hm2供氮水平下的转移量和
转移率最高,且以向小麦的转移为主,两种体系中向小麦的转移量分别是大豆和甘
玉米向大豆转移率的1.001倍~2.203倍。以大豆(甘薯)为15N供体植物时,大豆、
甘薯向玉米转移了氮素,大豆向玉米的转移率比甘薯向玉米的转移率高21.266%~
O;“麦/玉/豆”体系中小麦、玉米和大豆的15N净转移量分别比“麦/玉/薯中
4.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通过两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的根际微生态效应及
根际土壤环境与作物对氮素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净作和“麦/玉/薯相比,
降低了玉米、大豆土壤的PH和小麦土壤的湿度、PH,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的土壤湿
度;提高了开花期(吐丝期)和成熟期小麦、玉米和大豆的生物量、吸氮量、根系
活力和根干重;提高了各作物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三种微生物的数量,以及
各作物土壤总N含量和脲酶、蛋白酶的酶活性,降低了各作物土壤N0。一N含量及硝
酸还原酶活性。DGGE分析表明,“麦/玉/豆”套作系统中各作物的多样性指数(H,)
高于净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永嘉某有限公司有关AMO定量卸压式集中稀油润滑装置说明书.doc VIP
- 楼地面专项施工方案.docx VIP
- 1.1 观察物体与立体图形(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ptx VIP
- DB35_T 1844-2019 高速公路边坡工程监测技术规程.docx VIP
- 2024年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讲座课件PPT.pptx VIP
- 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试题(编辑人员专用).pdf VIP
- 从大模型到智能体,扣子Coze在金融投研中的应用.pdf VIP
- 造型表现软件草图大师建筑设计专业教学06课件讲解.pptx VIP
- (2024新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doc
- 楚天高一历史答题卡.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