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混凝土规范2011.ppt
由于结构抗倒塌设计的需要,增列了钢筋极限强度(最大拉力)的标准值。 无粘接预应力钢筋不考虑抗压强度。 最大力总伸长率通常用引伸计法测定,其具体方法是:在试验过程中装好引伸计,当试验力值达到最大值时,将引伸计卸下,通过引伸计在此力下的变形量与引伸计标距的比值,求出最大力总伸长率。但是对于用高碳钢生产的产品(钢绞线、钢丝),最大力往往接近于破断拉力,如果从头至尾都采用引伸计进行试验,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引伸计损坏。 5.1.1 应进行整体作用效应分析,必要时对受力特殊部分(较大孔洞周围、节点及其附近、支座和集中荷载附近等)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5.1.2 结构可能遭遇火灾、飓风、爆炸、撞击等偶然作用时,尚应进行相应的结构分析。 5.1.3 结构分析的模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结构分析采用的计算简图、几何尺寸、计算参数、边界条件以及结构材料性能指标等应符合实际情况,并应有相应的构造措施; 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外缘计算保护层厚度。 谢谢! 9.1.10 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时,对板的无支承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形式。 新增 新增 9.2 梁(III)局部配筋 9.2.15 当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 且配置表层钢筋网片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表层钢筋宜采用焊接网片,其直径不宜大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网片应配置在梁底和梁侧,梁侧的网片钢筋应延伸梁高的2/3处; 2 两个方向上表层网片钢筋的截面积均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保护层(图9.2.15 阴影部分)面积的1%。 新增 新增: 9.2.16 深受弯构件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II) 梁柱节点 9.3.4 梁纵向钢筋在框架中间层端节点的锚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节点的锚固: 1) 当采用直线锚固形式时,不应小于la,且应伸过柱中心线。伸过的长度不宜小于5d,d 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 (9.3.4条对应02混规10.4.1) 2) 当柱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可采用本规范第8.3.3 条钢筋端部加机械锚头的锚固方式。梁上部纵向钢筋宜伸至柱外侧纵筋内边,包括机械锚头在内的水平投影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4lab(图9.3.4a); 3) 梁上部纵向钢筋也可采用90°弯折锚固的方式,此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对边并向节点内弯折,其包含弯弧在内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b,弯折钢筋在弯折平面内包含弯弧段的投影长度不应小于15d (图9.3.4b)。 2 框架梁下部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处的锚固: 1)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抗拉强度时,钢筋的锚固方式及长度应与上部钢筋的规定相同; 2)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的强度或仅利用该钢筋的抗压强度时,伸入节点的锚固长度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9.3.5 条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的规定。 9.3.5 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或连续梁中间支座,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节点或支座。梁的下部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锚固要求: 4 当柱截面尺寸不足时,也可采用本规范第9.3.4 条第1款规定的钢筋端部加锚头的机械锚固措施,或90°弯折锚固的方式; 5 钢筋也可在节点或支座外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搭接长度的起始点至节点或支座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1.5h。 (对应02混规10.4.2条) 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III) 牛腿 关于牛腿部分与2002混凝土旧规范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将2002混凝土旧规范中的“HRB335级或HRB400”采用“HRB400级或HRB500” 代替. 9.4 墙 9.4.1 竖向构件截面长边、短边(厚度)比值大于4时,宜按墙的要求进行设计。 支撑预制楼(屋面)板的墙,其厚度不宜小于140mm;对剪力墙结构尚不宜小于层高的1/25,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尚不宜小于层高的1/20。 当采用预制板时,支承墙的厚度应满足墙内竖向钢筋贯通的要求。 (对应02混规10.5.1和10.5.2条) 9.4.5 对于房屋高度不大于10m 且不超过3 层的墙,其截面厚度不应小于120mm,其水平与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5%。 新增 9.6 装配式结构 9.6.1 装配式、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各类预制构件应按下列原则进行设计: 1 应在结构方案和传力途径中确定预制构件的布置及连接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和构件及连接设计; 2 预制构件的设计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并符合标准化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2024)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认识》(课件).pptx VIP
- 202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GZ106研学旅行赛项规程+赛题 (3).docx VIP
- 八年级英语上册各单元练习题及专题语法习题.doc VIP
- FANUC工业机器人集成359.pptx VIP
-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三壳组对专用工装及安装方法.pdf VIP
- 【医学】呼吸内科诊疗常规 共(29页).doc VIP
- 公司财务原理 第十一版 习题答案 -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11th edition ,solution.pdf VIP
- 电气控制与S7-1200 PLC应用技术教程郑海春习题答案.docx VIP
- 《网络安全》安全教育PPT课件.pptx VIP
- 《结核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