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镜岩生物化学抗生素非王镜岩创新.ppt
重点介绍以下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β-内酰胺抗生素的分类 1)青霉素类(Penicillins) 2)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3)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一、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 抗生素之父-弗莱明 1928,实验室 1945,获诺贝尔奖 青霉素的稳定性 水溶液:4℃,保质24h 在碱或某些酶的作用下易水解: 例:β-内酰胺酶 给药方式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 青霉素在临床使用时,对某些病人中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临床用途 治疗G+感染的首选药物,用于G+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 对大多数球菌有效(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副作用小。 使用存在的问题? (二)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的半合成青霉素 耐酶的半合成青霉素 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 (一)概 述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非经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氧青霉烷类(Oxypenam) 2.青霉烯类 (Penem) 3.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 第一个全合成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抗绿脓杆菌活性显著; 与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无交叉过敏发应; 5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三、四环素类作用机制 四环素类主要通过抑制核糖体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长。 四、四环素类理化性质 黄色结晶性粉末,味苦,水溶性小,酸碱两性; 固态稳定,但光照和水溶液中不稳定。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Amiaoglycoside Aatibiotics) 一、链霉素 ★第一个上市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对结核杆菌作用最强,用于治疗各种结核病; ★对尿道感染、肠道感染、败血症等亦有效; ★与PG合用有协同作用; ★易产生耐药性; ★肾毒性、耳毒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Macrolide Antibiotics) 四、大环内酯类作用机制 作用于敏感细胞的50S核糖体亚单位,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转位而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五、大环内酯类理化性质 无色的碱性化合物:含叔胺结构,显弱碱性; 易溶于有机溶剂; 对酸、碱不稳定,在体内也易被酶水解。 红霉素的作用 典型药物:阿齐霉素 氯霉素类抗生素 (Chloramphenicol Antibiotics) 作业 1、抗生素安结构可以分为哪几类?每类至少列举两种。 2、结合实例分析各类半合成青霉素化学结构与其抗菌作业的关系。 2、稳定性: 1)酸性条件下不稳定:A. 酸性条件下发生消除反应 B. 生成无活性的橙黄色脱水物 2)碱性下不稳定:A. 酸性条件下发生异构化反应 B. C环打开,生成内酯结构异构体 3) 和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反应 ★与多种金属离子生成不溶性螯合物 ★与钙离子黄色络合物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上 四环素牙 4) 四环素与“梅花K”事件 结构特点:具有氨基糖苷结构,呈碱性 药效特点:对G-有强的抗菌活性 抗菌机制: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上市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阿米卡星、新霉素、巴龙霉素等 一、概述 来源:由链霉菌、小单孢菌和细菌产生 典型药物: 一、链霉素 结构特点:N-甲基葡萄糖+链霉糖+链霉胍 含1个仲胺、2个胍基、1个醛基 1.结构 2.理化性质: 1)碱性:三个碱性中心,临床用H2SO4盐 2)水解:甙键。PH=5-7.5稳定 3)氧化还原性:-CHO基团 [O] 链霉酸 无活性 [H] 双氢链霉素 仍有活性 50年代:红霉素 一、大环内酯类开发历程 70年代: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琥乙红霉素 80年代: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二、结构特点 为14-16元环的大环内酯结构,酯环上的-OH 与一些糖类以甙键相连。 对多数G+和某些 G-有强的作用,对β-内酰胺抗生素无效的支原体、衣原体等有特效,与其他抗生素交叉耐药小。 三、大环内酯类作用 A:活性强 B:活性小,毒性大 C:活性小于A 红霉素A为活性代表;B及C为杂质 1、1952年发现,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红色 链丝菌产生,有三种结构相似的组分混合: 典型药物:红霉素 青霉素N 1)合成了含NH2的吸电子基团,抗菌谱增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2)-NH2用COOH;SO3H替换,得到羧苄和磺苄青霉素 3、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 3)侧链的NH2与取代的酸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