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肥胖遺傳還是生活習慣
肥胖──遺傳還是生活習慣? 瘦身、塑身、減肥不僅充斥各種媒體,也成為日常生活的話題之一。 把肥胖視為遺傳與生活習慣的問題,也是醫界處理肥胖的兩種主要態度。 部分科學家對於減重議題的研究不是放在節食策略的發展上,而是透過對體重分子學和遺傳學的了解,試圖尋找控制飲食和能量利用的基因、蛋白質和神經傳遞物質。 如1994年,洛克斐勒大學的科學家宣布發現老鼠體內的肥胖基因。該發現提出了一個當時的新觀念: 過重並不是一種人格缺陷,變胖並非代表自己是個懶人或貪嘴者,體重問題存在於某些人的基因中。 之後數年的體重分子學研究也提出,透過調整人體內的蛋白質及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有助於體重控制。 醫學專家指出,肥胖症有50%是由遺傳所造成的,病態性的肥胖是一種無法加以改善的狀態。然而,病態性肥胖與單純的過重之間並沒有清楚的界線。從去除身上臀部贅肉的人到體重重達百公斤的人,只是對肥胖的易感性的程度不同。 易感性就是遺傳因子的代表,科學家認為這是使人體重上升的關鍵所在,也就是為什麼兩個人吃了等量的食物,一個人體重增加一公斤,另一個人的體重卻無任何變化。 拉瓦大學遺傳學家 Claude Bouchard 的研究成果顯示,體重的特性來自遺傳。團隊利用體脂肪、胰島素代謝率、血脂肪、休息狀態下的代謝速率、內臟脂肪等資料,建立每個個體資料。 維持體重最重要的一環是休息時的代謝率,休息時的代謝大約消耗每天70%的熱量,研究團隊更近一步指出,休息時的代謝率約有40%~80%是由遺傳所控制。 也就是說,不活動時所燃燒的熱量,主要由基因決定。 基因所控制的不只是發胖程度,還包括發胖的部位。也會影響我們形成的脂肪量。 基因也決定運動時的減重效率,它能決定自己是否可以減去可觀的重量。基因也會影響我們喜歡吃何種食物 研究顯示人類對食物的偏好度,大約有10%~20%是由基因所控制。 然而對某些人而言,肥胖已不是基因、遺傳、蛋白質或神經傳導等科學性的問題,反而是食物、運動、文化與瘦身迷思的問題。 基因影響體重的事實,並不是發胖的唯一原因,而只占一部分百分比。另外有研究指出,我們的體重是環境下的產物,所謂的環境是指可以選擇的食物、坐著不動的程度或外食的頻率。 除此之外,飲食環境的改變也會讓變胖的速度增加。常見的例子是移民到以高熱量食物為主的國家,居住一段時間後,多數人的體重就會增加。 基因並不代表一切,但與速食文化、交通工具的使用、生活型態等交錯的社會因素相比,基因至少是科學家能夠找到、鑑定,並加以隔離或詳加檢視的東西。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吃不胖,可以隨心所欲地吃呢?」,這個問題的重心已不是肥胖者,而是在瘦子身上。 易肥胖基因與抗肥胖基因只是一點點不同。如果你的基因序列是某一種,你可能容易變胖,如果是另一種,你可能比較不容易變胖。 布沙爾的研究團隊已發現,有一重要基因決定我們攜帶的體脂肪量,另有一基因決定軀幹與四周脂肪的比例,另有一基因控制內臟脂肪,還有一重要基因影響休息時的代謝速率。 這些研究成果意味著,知道更多和肥胖有關的重要基因後,就能試著找出哪些環境因素會對這些基因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發現了所謂的肥胖基因後,開發有效治療藥物的可能性就提高了。 醫生與肥胖研究者都有一種新觀念,那就是:肥胖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病。 以醫學治療肥胖的後果之一是:人們開始期待以藥物治療肥胖症。同時,過重部分源自基因影響的事實,無疑對某些過胖的人而言,是改善個人或環境因素的一線希望。 減重已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來自書籍、報章雜誌、網路、醫療院所的減重訊息,不斷提供大家運動消耗熱量表、新型的運動塑身器材、塑身運動、食物熱量法、食物配製法、身體瘦身霜、甚至是雞尾酒式的藥物減肥法等等。 或許我們無法改變遺傳,但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甚至藉由藥物的幫忙,可以遠離肥胖,擁有健康的身體 體重過重對健康有益? 世界上有1.5%的人過重或肥胖 2004 年 3 月美國病管局(CDC)發表一份報告,指出體重過重與肥胖在美國一年造成 40 萬件提前死亡的病例,成為美國第二號殺手 後來 CDC 承認計算有問題,可是修正之後,仍然高達 32.5 萬。 而造成提前死亡第三名的是酗酒,每年8.5萬人。 就是說,在美國因體重過重與肥胖造成的健康問題,比酗酒還嚴重。 沒有完善證據顯示過重與肥胖是健康風險 有些專家質疑體重過重與肥胖是否會造成這麼大的公衛衝擊。 學者指出,現在過重與肥胖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未來面臨的健康問題, Flegal的報告沒有考慮進去,而這類人才是公衛政策的主要對象。 學者估計,年輕世代的壽命期望值會因體重超重者數增加而下降,到本世紀結束時,下降幅度可達五歲。 科羅拉多大學教授Paul Campos出版《肥胖迷思》強調目前沒有完善證據顯示過重與肥胖本身是個健康風險因子。 《紐約時報》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