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当前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酸沉降、臭氧层损耗都发生在大气圈内 第一节 大气的结构、组成和性质 第二节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 第三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第四节 大气颗粒物 1、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 1)光化学反应基础 2)自由基反应和来源 3)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的转化 2、几种代表性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1)酸雨,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型污染 2)温室效应 3)臭氧层破坏 3、大气颗粒物 1)粒径分布 2)三模态 3)化学组成 一、大气垂直分层 (一)对流层 二、大气的组成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二)含氮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NO、NO2,通式NOx 4)燃料燃烧过程中NOx形成机理 N2在高温下(2000℃) 含氮化合物+O2 NOx O2 O·+ O· N2 + O· NO + N· O2 + N· NO + O· ·OH + N· NO + H· NO + 1/2O2 NO2 以上快 结论: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主要为NO (占90%以上),其次才为NO2(仅占10%左右) 1、CO (三)含碳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CO、CO2、CHx、含氧烃等 参与光化学烟雾形成 阻碍体内氧气输送 O2 + H· HO 2·+ M ·OH + CO CO2 + H· NO + HO2· NO2+ ·OH 1)危害 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 1、CO (三)含碳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CO、CO2、CHx、含氧烃等 2)来源 人为污染:燃料不完全燃烧 天然来源:海洋中生物作用、植物叶绿素的 分解、森林火灾、甲烷光化学氧化 3)清除 土壤吸收 1/2O2 + CO CO2 3H2 + CO CH4+H2O 与HO·自由基反应(主要途径) HO· + CO CO2+H· H· + O2 HO2·+M HO2· + CO CO2+HO· 1、CO 4)浓度特征 城市多于非城市,一天中峰值出现在早晚交通量大时 随高度、纬度变化(北高南低) 2、CO2 (三)含碳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CO、CO2、CHx、含氧烃等 1)危害 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 2)来源 人为污染:矿物质燃料燃烧、森林破坏 天然污染:海洋脱气、甲烷转化、动植物呼吸、腐败、森林火灾 2、CO2 (三)含碳化合物的来源和演变 CO、CO2、CHx、含氧烃等 3)清除 植物光合作用、海水吸收后以碳酸盐形式 3、CHX 气态存在于大气中的是碳原子数在1-10,包括可挥发性的所有烃类,烯烃、芳香烃。 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相比较而言,开放程度大的链烯烃活性高于较 为封闭的环烯烃,含有氧原子的碳氢化物活性 高于链烷烃。 甲烷 1)危害: 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 2)来源: 燃料燃烧过程、原油以及天然气的泄漏 厌氧细菌发酵为主 2CH2O CO2+CH4 温室效应比CO2大20倍 3)清除: CH4+HO· CH3·+H2O CH4+CL· CH3·+HCL 主要 4)浓度特征: 夏低冬高,北半球高 * * 重点内容: 第一节 大气结构、组成和性质 一、大气垂直分层 二、大气的组成 三、大气中主要污染物 按化学结构组成:同质层和异质层 大气 大气的 温度层结 密度层结 运动规律 对流层 平流层 中间层 热层 散逸层 依据 划分为 通常把静态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平均厚度12km,赤道19km,两极 8-9km,云雨主要发生层,夏 季厚,冬季薄。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空气密度大; 3、有三小层、天气复杂多变; 4、对流运动强烈。 垂直递减率( Γ): 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 当Γ=0时, 称为等温气层; 当Γ 0时, 称为逆温层 当Γ 0时, 正常 每升高100m降低0.65℃, 特点: 1、空气基本无对流,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 2、?空气比下层稀薄,水汽、尘埃含量很少,很少有天气现象,透明度极高; 3、?在15-35km的范围内(平流层上层),厚度约20km的臭氧层。 (二)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约50km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约85km的高度 特点: 1、空气更稀薄 2、无水分 3、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中间层顶,气温最低 (-100℃) 4、中间层中上部,气体分子(O2、N2)开始电离。 (四)热层 从80km到约800km的高度 特点: 1、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增高; 2、气更为稀薄; 3、大部分空气分子被电离成为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3会计年终工作述职报告7篇.docx VIP
- 法语语法总结ppt课件.pdf VIP
- 6《除法》单元整体设计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 .pdf VIP
- 小学生竞选大队干部演讲稿优秀.pptx VIP
- FSSC22000V6.0体系文件清单.docx VIP
- 情绪觉察水平量表.pdf VIP
- 20210916-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人工智能:应对AI数据困境:恰当的数据集成方法、治理和工具.pdf VIP
- DBJ50-T-185-2019_增强型改性发泡水泥保温板建筑保温系统应用技术标准.docx VIP
- SOP-QR-141MSA测量系统分析作业办法.doc VIP
- 几种常见医院感染.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