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批判哲學的啟示--「覺之教育」課程專題演講.ppt

康德批判哲學的啟示--「覺之教育」課程專題演講.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康德批判哲學的啟示--「覺之教育」課程專題演講

Daniel C. Y. Lin / 林永崇 「資訊生活與法律」專題演講 華梵大學哲學系 兼任副教授 林永崇 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lin88@ms1.hinet.net 演講緣起 徐振雄教授有感於法律之外的自我約束。 跨學科的視域:哲學的倫理不能忽略法律的強制力。 這組觀念來自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區分。 我博士論文若干觀念的延申。 解題: (道德,倫理,法律 ) VS. (德行義務,法權義務) 坊間許多以「資訊倫理與法律」為主題的教科書,寫這些書的學者大多數是法律或資訊管理背景的。 將「倫理」與「法律」放在一起,明顯希望將所探討的主題擴大到法律以外的領域。 極少以倫理為背景的學者參與上述寫作,但是他們又必須提到倫理、道德等意思。 解題: (道德,倫理,法律 ) VS. (德行義務,法權義務) 好像倫理,道德每個人都會講,不需要引述哲學的背景似的。 果若如此,其實也不錯。可惜他們之中很少能夠講清楚的。有些,引述一些西方倫理學的生硬名詞與概念,倫理幾乎與法律是不同的世界。 這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哲學學者的一種scandal: 哲學的倫理學無法提供學理背景給他們應用。 解題: (道德,倫理,法律 ) VS. (德行義務,法權義務) 我不用:道德,倫理與法律,而選擇德行義務與法權義務,是想用更清楚的架構來引介給外界。 當然,清楚的觀念不代表這個人就有好的行為;但我相信,迷糊的觀念更會混淆我們的判斷或決策。 討論範圍 因為「資訊」(information)一詞關聯的層面極廣,本講次必須縮小範圍。 資訊生活:以電腦為基礎之資訊系統所形成的生活世界(the 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he life-world, CBIS in life-world)。 以下兩個個案都是與電腦資訊有關者。 演講內容綱要 從Marketplace個案談起 Christopher D. Stone: “為什麼法律做不到?” 法權義務是具體的強制性 理律劉偉杰盜賣客戶股票案 德行義務是自我的內在約束 人究竟有什麼價值?為什麼要有德行? 兩者不只是互補,是主從關係(代結論) 從Marketplace個案談起 美國資訊業蓮花公司/Lotus:電腦軟體開發公司 易速傳真信用卡資訊公司/Equifax:美國前三大消費者評等報告機構(90多年的歷史) 兩家公司在1990年代合作開發一項產品稱為:蓮花巿場:家計單位/ Lotus Marketplace: Households/ 簡稱Marketplace 目的:幫助小型企業瞄準潛力消費者的一套工具 從Marketplace個案談起 購買此項產品的小型企業可以擁有美國8千萬個家計單位的資訊(全美為9,300萬個家計單位),以便進行巿場分析,並取得郵寄名單。 家計單位的資訊包括個人的姓名、地址、性別、婚姻狀況、家計所得、生活型態、購物習性等。 挑選郵寄對象後,可以根據對象的不同需求而使用資料類別來創造不同產品的購物名單。 從Marketplace個案談起 客戶約有520萬小型企業及全美約8萬收益超過10萬美元的非營利組織(NGOs)。 當時若企業想購買每一個郵寄對象的資訊需8美分,且只能使用一次。 此套產品購買5千個郵寄對象的成本是695美元,每筆資料可無限次使用。 若以20%的利潤計算,售價約800美元;大約等於企業購買只能使用2次的5千個郵寄對象。 創造雙贏,3年努力,40位計畫團隊的人力。 1991年春季即將問巿! 阻力與結局 團隊雖然曾評估相關隱私權的保護措施(美國1974, Privacy Act; 1986,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Privacy Act)。包括: 可以把消費者的姓名從資料庫中移除。 過濾Marketplace的購買者,增加控管措施等。 但是,美國國會及新聞媒體廣泛討論其中隱私權的疑慮;民間團體串連抗議這項產品。 阻力與結局 「若貴公司出售此產品,我誠心希望資料庫中被愚弄的所有人控告貴公司,最終令貴公司破產。」 兩家公司最後評估:無法符合社會責任的立場,全面取消出貨計晝。 反思 Marketplace的問題不是出在團隊無知於隱私權的規範。而是人民期待企業及其產品應該做出超過法律規定的範圍:讓人民沒有隱私權受侵犯的疑慮。 這也就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要求:不只盡到經濟和法律的責任,也要善盡倫理責任(ethical responsibilities)。 “為什麼法律做不到?” 這是對法律的挑戰。為什麼倫理不是靠法律就可以做得到的? Christopher D. Stone在《法律終結之處》(Where the Law Ends) 書中反省:為什麼法律做不到?(Why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