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须弥山地区文化再认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固原须弥山地区文化再认识   摘要:固原雄踞六盘山北麓,他以“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 [1]的特殊地理位置,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五千年前的史前文明到现在,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卓越的智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使固原拥有了多民族文化交融形成的多元历史文化遗存。同时固原又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东西方文明在这里频繁交流、融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正是丝路的畅通,使得处于丝绸之路要冲的须弥山地区呈现出异彩纷呈文化因素,神秘的佛教氛围,千年的石窟艺术,丰富的丝路文化遗存等都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见证[2]。须弥山地区文化就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本文通过对须弥山地区不同文化的论述,进而引导大家认识到须弥山地区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佛教文化 石窟文化丝路文化古军事文化 地质文化 回乡文化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须弥山位于固原市西北55公里处,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属六盘山余脉,峰峦叠嶂,怪石嶙峋,苍松挺拔,傍有流水,丹霞地貌特色突出,风景秀丽,是佛教东传线路上罕见的自然风景,境内须弥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宁夏最大的石窟群,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地质特色明显,民风纯朴,民族多样,融石窟、佛像、寺院、古树、关隘、奇石于一体,是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之处,也是多元文化并存之地。   佛教文化:汉代以来,佛法东渐,由于其蕴涵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无穷的大智慧,佛教逐渐在华夏文化的土壤中找到了切入点,从此扎根发芽,得到了迅速持久的发展,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须弥山曾名逢义山、石门山等名称。据有关史料可知,唐代末年,须弥山之名已约定俗成。明代《万历固原州志》和《重修圆光寺大佛楼记》碑文里,已直呼“须弥山”之名。   须弥是梵文Sumeru的音译,意思是“妙高”、“妙光”等。须弥山,即 “宝山”的之意,是佛教典籍中的专用术语。须弥山在佛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出现,无疑为佛教增添了很多的神秘色彩,也为佛教信徒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家园。因此,须弥山名字的出现是佛教文化传播的结晶,是须弥山石窟佛教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象征。历史上把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山称为须弥山,自然增加了须弥山的神秘和浓郁的佛教气氛。      石窟文化   须弥山石窟始创于北魏晚期,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的连续营建及宋、元、明、清各代的修葺重妆,石窟艺术历时1500余年,是西北地区历时最悠久的宗教建筑之一,是宁夏最大的石窟群。也是我国开凿较早的石窟之一。须弥山石窟现存窟龛162座,至今还保存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绘壁画、石刻题记的洞窟70余座;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500余躯,汉藏文刻记、题记55则、碑刻3方、残碑11块[4];唐宋时敕赐为“景云寺”,元明时又曾敕封更名为“圆光寺”;按形制可分为:有中心柱和无中心柱方形庙窟及大像龛窟三种。   须弥山石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并呈现出如下特点,即由远而近,由西向东,各个石窟的民族特色越来越浓,外来的影响则越来越淡。佛教艺术的中国化,成为中国石窟造像艺术的魅力所在。须弥山石窟与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都是敦煌艺术的近亲,彼此之间,或血缘相接,或声气相通,在艺术处理上交光互影。在其初期石窟里,佛教造像反映出以“秀骨清像”和 “褒衣博带”为主的特点,呈现出了时代的特征,其民族化、世俗化的成份浓厚,在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明显地受到来自云冈、龙门、巩县及东部邻近地区诸石窟和南部麦积山与东部北齐石窟的影响,在接受外来各种风格影响的同时,它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石窟艺术风格特征;开凿于西魏时期的第33窟是一个中心柱形双层礼拜道的支提窟,此洞窟形制为仿印度阿旃陀支提式窟,形制特殊,在内地各石窟中为孤例。而这种特殊的支提窟最接近于印度阿旃陀支提窟的原型。并且又有和龟兹、敦煌等地支提窟中某些相似的特点,以及当地特有的自然特点和民族习惯性,创造出具有本地特征的支提窟形制。这个特殊洞窟的形成与印度阿旃陀、新疆、敦煌等地石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须弥山唐代石窟造像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古代艺术家、僧侣和民众对世俗生活中美的感悟和理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而所塑造的形象更为人性化、生活化,每一尊造像仿佛就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随时都可以和你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以启迪和净化你的灵魂。      丝路文化   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长期的繁荣发展,为中西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位于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之冲的须弥山便在东方与西方的文明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