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强优势组合要性状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pdf

玉米强优势组合要性状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米强优势组合要性状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

沈…农业大学博i·学位论义 摘要 玉米是重要的粮、经、饲兼用作物,在我国农业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 位。玉米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之一,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 玉米单产已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近百年来,杂种优势遗传机理 的研究水平一直落后于对其在生产上的利用程度,这种杂种优势理论研究滞 后于生产实践的局面势必影响杂种优势在现实中的进一步大规模利用,因 此,广泛开展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和现实意义。传统数量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存在种种弊端,如,它只能研究基 因的总体效应,而无法知道控制目标性状的基因数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 布、单个基因的遗传效应以及基因的作用方式等遗传信息。20世纪80年代 以来,分子标记技术的诞生及发展为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 力工具,并为全面剖析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的各种遗传效应提供了可能。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在DNA水平上,以玉米强优势组合(黄早四×Mol7) 的191个F。单株为构图群体,用以获得OTL分析所需要的室内分子标记数据: 相应184个F。家系的两年3点数据,用以获得∞L分析所需要的的重要性 状的田间表型数据,利用两部分数据结合QTL分析软件,综合剖析影响玉米 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各种遗传组分及其相对贡献的大小,进而探讨玉 米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2)在RNA水平上,研究亲本和F,基因差 异表达模式,探讨表达水平上,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形成的关系。本研 究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1.以黄早四×M017自交形成的191个F。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240对 SSR引物和280对AFLP选扩引物在亲本黄早四和M017之间进行多态性的检 测,筛选出9l对SSR引物和20对AFLP选扩引物用于Fz群体分析,利用上 述引物组合共检测到248个多态性标记位点,其中的218个标记参与构建了 玉米分子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基因组全长2015.5cl《,标记间平均间距9.69 cM。发现了多个分子标记的偏分离热点区域,探讨了标记偏分离的原因及其 对QTL定位的影响。同时,对准确判别标记基因型的技术策略提出了一些有 意义的个人见解,阐述了利用SSR和AFLP标记在基因组扩增区域和技术原 理上的互补特点构建高密度分予标记连锁图谱的的离效性。 2.以玉米成株期的株高和穗位高为模式性状,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 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相应的作图软件凹Lmapper/V2.0,在顺义和昌平点共定位 了7个株高和6个穗位高QTL;检测到18对控制株高和13对控制穗位高的 上位性互作位点;同时发现了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的6个株高和8个穗位高 单位点标记区域以及4对株高和4对穗位高上位性区域。分析了各种遗传因 素在株高和穗位高遗传基础中的相对作用大小,指出了加性、显性和上位性 是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重要遗传基础。并对所定位的QTL的真实性、株高和 穗位高的关系以及研究结果对分子育种的启示予以讨论。 3.对于玉米生育期性状,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相 应的作图软件QTLmapper/V2.0,在顺义和昌平点共定位了13个影响散粉期 的。QTL,7个影响吐丝期的凹L和5个影响ASI的QTL:检测到了3对影响散 粉期,17对影响吐丝期和5对影响ASI的上位性互作位点;同时发现了与环 境存在显著互作的3个散粉、3个吐丝和2个ASI的单位点遗传区域以及1 对散粉、3对吐丝和2对ASI的上位性区域。比较分析各种遗传组分对玉米 生育期遗传贡献的大小可以得出,加性效应、部分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是 玉米生育期开花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对于不同试验群体中玉米生育期QTL 不一致性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基因的成蔟分布与表型相关之问的关系 进给予了科学的遗传解释,还对玉米生育期性状遗传基础对操纵数量性状基 因的定向改良问题予以了探讨。 4.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以阙值LOD/2.5作为判 断产量QTL存在与否的标准,对12个产量性状进行了凹L定位。在新疆、 顺义和昌平点三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26个产量QTL,平均每个性状检测到 lO.5个QTL。从基因作用方式上看,所有产量性状QTL中,31%的QTL的基 因作用方式呈加性;42.1%的QTL的基因作用方式为部分显性;9.5%的QTL 的基因作用方式为显性:17.5%的姐L的基因作用方式为超显性。总体上看, 所有与产量性状有关QTL的基因作用方式大部分为加性和部分显性,同时呈 超显性

文档评论(0)

chengben0024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