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质雷达技术讲解精要.ppt
PPG/2008/00xx All rights reserved to IDS gjhgd PIPPO 2013年1月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 地质雷达是利用超高频窄脉冲(106-109Hz)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规律的一种无损检测设备,它能够快速获得相关探测区域的详细信息。地质雷达主要由主机和天线组成,其中天线又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 地质雷达系统采集数据时,天线的发射端向测量表面以下发送以球面波形式传播的电磁波,同时,天线的接收端接收由不同电介质特性的层面反射的回波,经电缆或光纤传输到终端连接的计算机上,实时显示雷达图像。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质和几何形态的不同而变化。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 地质雷达检测原理 地质雷达的组成 地质雷达仪器的特点 地质雷达应用领域 隧道检测 隧道检测 准备工作 初支或二衬壁上每5m做一标记(红点或红竖杠),每20m做一里程标记(如DK123+880); 搭设检测台架,可以以3-10km/h速度移动,台架上要能站立2人且有护栏,站在台架上的人员要能触摸到拱顶和拱腰位置; 配备了解现场情况的工程技术人员2人,司机1人,安全防护人员1人,配合检测工人4人; 强光手电3把,安全绳2套,安全帽; 如果要检测仰拱,清理干净填充面,做到无水、无泥、无太多杂物覆盖、无大型障碍物; 现场采集 (一)测线布置 采用纵向布置测线的方式,在隧道内布设了七条测线,对其衬砌厚度进行检测。隧道地质雷达测线布置示意图如下: 现场采集 (二)测量技术要点 1.设备要求: 测量拱顶和拱腰位置时,测量所用车辆须采用胶轮式机械,尽可能不要采用履带式机械。建议使用市政路灯维修车或自行搭建,但须保证行使平稳,不晃动。 2.人员配置: 工人4-5名,现场技术人员2名。 现场采集 3.标记里程: 在数据采集之前,要每间隔5米或10米的距离用明显的标记标明隧道里程数,要保证清晰可见。 4.操作平台: 采集拱顶和拱腰位置的数据时,其操作平台至少要能够容纳3人,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现场采集 5.人员要求: 负责举天线的工人要保证天线在衬砌表面平稳前进,不要倾斜;负责固定测量轮的工人要保证测量轮与衬砌表面接触良好,能够正常计数;负责安全的工人一定要保护好其他工作人员和自己的安全。 6.打标: 当天线经过标记里程时,要有一名技术人员负责通报给设备操作工程师,以便在数据上进行打标。 现场采集 7.安全要求: 测量拱顶和拱腰位置时,工作人员和天线都要用安全带或绳索与周边物体进行固定,防止工人高空作业时发生危险和天线滑落摔坏。 8.地面要求: 地面平坦,无杂物、无影响车辆通行的障碍物。 衬砌检测报检单 衬砌检测报检单 数据采集记录表 数据采集记录表 仪器操作 仪器操作 仪器操作 仪器操作 仪器操作 数据处理 雷达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各种噪声和杂波的干扰非常严重,正确识别各种杂波与噪声、提取其有用信息是探地雷达记录解释的重要的环节,其关键技术是对地质雷达记录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电磁波的传播形式与地震波十分相似,而且数据剖面也类似于反射地震数据剖面 ,因此反射地震数据处理的许多有效技术均可用于地质雷达的数据处理,但由于雷达波和地震波存在着动力学差异,如强衰减性,雷达波在湿的地层中衰减比在干的情况下要大,而 数据处理 地震波却恰好相反;地质雷达的穿透深度比地震波要浅得多。所以单一地移植、借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是不够的。通常我们得到的雷达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更容易的识别目标体和得到更清晰的反射信号,还需要对雷达原始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后处理。这里以瑞典 MALA 公司的 Ground Vision采集处理软件为例,简要说明数据处理的过程。 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 报告编写 1. 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日期; 2.检测原理及方法; 3.检测里程汇总; 4.问题缺陷汇总表; 5.结论及建议; 6.附表--检测厚度汇总表; 7.附图--厚度检测曲线图、雷达检测图像。 检测图像解释 良好的衬砌检测图像 检测图像解释 超挖地段雷达图像(隧道) 检测图像解释 脱空地段(雷达波的波幅反向,波的反射强烈,呈现出连续的脱空) 检测图像解释 混凝土不密实(衬砌界面的强反射信号同相轴呈绕射弧形,且不连续较分散) 检测图像解释 衬砌厚度变化 检测图像解释 拱顶起伏雷达图像(隧道) 检测图像解释 层位追踪 检测图像解释 预埋管异常:窄而长的弧形反射, 多次反射强烈且形状一致。 检测图像解释 钢拱架、格栅:为清晰的弧形多次反射,与预埋管异常相似,但多次反射少。 检测图像解释 钢筋分布图像 检测图像解释 钢筋分布不够图像 检测图像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