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类案件刑民交叉处理问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集资类案件刑民交叉处理问题   摘 要 集资类案件刑民交叉处理问题,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实务工作人员的难题。在面对该问题时,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将会导致公民对司法的信任丧失,贬损了司法的权威。因此,认真思考刑民交叉问题,研究其原因和对策,对于刑法功能的恢复,司法权威的增加有着重大的意思。本文收集实例,从产生集资类案件刑民交叉存在问题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措施。   关键词 集资类案件 刑民交叉 司法权威 司法信任   作者简介:蒋庄平、张新清,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3-122-02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便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它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募集资金行为。按照《刑法的规定》,非法集资包括非法吸收社会公众存款、集资欺诈、股票擅自发行、擅自设立非法的金融机构。集资类案件(通常指非法集资类案件)不仅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处理好集资类案件中的刑民交叉问题,是当今实务工作者的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一、案例分析   (一)集资类刑民交叉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1:被告陈某某,男,45岁,集资诈骗;原告刘某某,男,36岁。陈某某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高息为诱饵,用前期集资款购买的房产做为抵押物向刘某某借款77万元人民币,用于归还前期集资款和高息,刘某某同时办理了他项权证,并在公证处进行了公证。案发后,当事人刘某某以自己借款的抵押物是“善意取得物”为由要求对其该笔借款认定为民间借贷,享受优先受偿权。该案经市中级人民法院、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及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刘某某这一笔有抵押物的借款确定为为陈某某集资诈骗数额。   案例2:被告李某某,男,36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此案件中,部分集资户在案发前先行民事起诉李某某,法院已经做出生效判决并部分执行。后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这些集资户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集资户没有报案的,法院刑事判决没有把这部分集资户将列入集资户行列;第二种是集资户先行向公安机关报案,法院刑事判决将这部分集资户列入集资户行列,并在执行阶段一并列入集资户行列受偿。   上述二个案例均体现了司法处理集资类案件中,处置刑民交叉案件的三原则,即遵循刑事优先、民事优先、刑民并行。二个案件均涉及事实性质认定问题,涉及到财产执行分配问题。但同是抵押物,为何抵押的有效性却不同?这些不同又为何产生的?这些不同的执行待遇、不同的原则区分,其法律适用性是否存在矛盾等等问题,本文将从司法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   (二)集资类刑事案件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4:吴某某,男,48岁,犯罪嫌疑人,某集团公司的总经理,以承诺分红为手段,向其公司员工及亲友等78人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人民币。吴某某将筹集到的资金部分用于公司经营,部分用于个人挥霍。   案例5:某某市商业银行,采取大幅度高于国家同期利率的手段,向社会吸收资金2000多万元人民币,该商业银行将所吸收的资金用于帐外运作。另外,某信托投资公司超越正常的经营范围,向社会吸收资金100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借贷结企业。   以上二起案例中,吴某某的案件由于涉案人是人数众多的公司职工及亲友,那这些人是否属于“社会不特定对象”?吴某某将筹集到的部分资金用于个人挥霍又该怎样处理?另外两起案例分别是具有吸收存款主体资格的金融机构和不具有吸收存款主体资格的金融机构,这两种情况是否构成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呢?本文将从司法的角度进行解读。   二、集资类案件刑民交叉存在问题分析   (一)司法解释不统一,法律司法解释不统一,导致司法执行过程中依据无所适从   刑事优先原则的法律依据如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1987年颁布的《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经济犯罪必须及时移送的通知》、1985年发布的《关于即时查处在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的经济犯罪的通知》及最高人民法院于1985年颁布的《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发现犯罪必须严肃执法的通知》,以上法律条款中明确了处理案件中刑事优先的原则。   民事优先原则的法律依据如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0年颁布了《量刑实施意见》,关于民事优先原则,这些法律条款中指出“被告人已经向受害人赔偿物质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刑民并行原则的法律依据如下,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若干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