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洪传太极拳法的体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洪传太极拳法的体悟

学习洪传太极拳法的体悟(一)——布衣水心(2012-05-10 13:52:21)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国之武学虽门派繁多,但究其哲理,却无不相同。都可以归纳为研究人体生理和力学的范畴之内。历来古人穷其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在在皆是,虽然有练者下一日之真功,必得一日之真效;日积月累,可水到渠成之说。但真正成功,有所作为者真可谓少之又少矣!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方面是必须的:一、有教学经验,德才皆备的明师。二、较优良的物质生活条件。三、练者的勤奋与悟性。三者缺一不可。 我自幼年,就酷爱中国武术,先后学习过迷踪拳、螳螂拳、八卦掌等一些简单套路。后来在山西大同工作二十多年间,拜山东青岛人闫崇礼先生学习三路少林武术;拜济南王九和先生学习中国式跤法;学习形意拳、鞭杆……尽管在省、市、全国铁路系统内的传统武术赛事中,成绩也算优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少林武学授业恩师闫崇礼先生又因工作调往四川资阳(一九七零年初),留下了把所学传播下去的信心、勇气和我永远不忘师恩的情感。 偶然的机会,一九七四年初我开始步入太极拳的学习研究。先后随刘佩章先生学习孙式太极拳;随霍銮钧先生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随赵汉武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随田秀臣先生学习陈式太极拳。一九七八年九月,经介绍拜在山东济南洪均生先生门下,精诚学练陈式太极实用拳法,至今仍是最不成器的学生,深感惭愧! 路是曲折的,也可以说是艰辛的。但每每谈起我的武学之路,我却从没后悔过。武术改变了我的一生,至今我仍然感觉到我们生活的充实。写到此我突然想到少林武术授业恩师给我的信中所谈:“兴悠悠,辛悠悠,欢乐全凭自己种,幸福唯有斗争来。”之句是那样的贴切和温馨……谈到真正去从事太极拳的研究,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尽管当时在武术方面,省、市级比赛中均有可观的成绩,小有名气,又是大同是武术协会委员之一,学习太极拳对我来说绝非难事,可练习几年以后,有很多问题一直让我困惑,深思而不得其解。故而访大同、去北京、到济南,上下而求索之,乐此而不疲,总于苦尽甘来,《陈式太极实用拳法》之精奥,洪均生先生的博学,太极拳方面的深厚造诣,使我多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应刃而解。我正如久旱而逢甘露,久久之疑惑顿消矣。 传统武学的动作编排都是以攻防为其主要目的,特别陈式太极实用拳法几乎无一招是空谈,对于每一个动作把握的尺寸和角度,精确至极。恩师在书中对每式的作用,交待甚为详细。几年来,一些朋友和学生,希望我写出一些文字的东西,帮助理解《陈式太极实用拳法》更宽泛的一面,利于教学和思考,我限于水平,又因为恩师书中所谈“实用”十分详尽,故而一直没有动笔。今天想来,谈谈几十年来教学和练习的心得体会也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和好的态度。今不揣鄙陋,就我对陈式太极实用拳法的体悟,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吧。逐式谈来,以期对同好和后学理解学习“洪均生先生所传太极拳法”有所帮助。由于水平所限,不当之处,望洪均生拳法研究者以及各位朋友和方家不吝赐教。 附:文中所用绿颜色文字部分,是洪均生先生《陈式太极实用拳法》一书的文摘。只是示图号为了方便,作了改动。请谅解! 太 极 拳 起 势 在没有进入陈式太极实用拳法八十一式练习之前,我所练的套路添加了一个起势动作,很多人可能不解,我曾在“搜狐博客”中撰文简单做过解释,在这篇文中不再多谈。此文中主要谈“形而上上”心会体悟的部分内容,以求与方家沟通交流,如能对部分太极拳研究有一定程度者有所帮助,那是最好不过了。近十几年来由于年龄和情趣所致,在太极拳文化内涵和养生研究方面想法多了一些,而打斗的存念相反少了许多,这也是必然吧。另外根据,当今武术表演、比赛中都把起势和收势作为较重要的动作环节,并在比赛规则中明确规定,起势收势如不符合规定,将直接影响运动员成绩的规定。所以在前面我添加了一个起势动作。我感觉并没有影响整个拳法套路的完整体现。而由于起势的存在,更加丰富了传统文化内涵。使练者更容易进入状态。尤其是通过“步动身不动”,去体会旋踝转膝,步踏阴阳的轻灵;“身动步不动”,去感觉沉稳合轻灵,保证重心随遇而安(随遇平衡)的稳定;百会虚领,腹松气静,接天住地的行功,使周身安舒自然,内里蓬蓬勃勃之感觉应运而至。这不正是“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气在人中,人在气中,天、地、人合一的感觉吗?很妙! 动作体会:眼前平视。微屈双膝身体右移,重心稍移到右腿上,左足轻提起,稍离开地面即可。左足底在体前左侧顺时针方向平踏画圆(直径约300毫米左右)两三次后踏出。两足开立式站稳,与肩同宽。亦可左足平踏动作完成之后,右足完成相同之动作,唯方向相反耳。腰直,裆圆,两膝微屈。两手自然松垂于体侧。调节内息,守我之静,以待彼动。两足开立站稳以后,可微合双眼,体会听天籁之气息,混身透空之感觉。“得大地之瑞气,受日月之

文档评论(0)

牛X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