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小学品德课程的“缘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与小学品德课程的“缘分”.doc

我与小学品德课程的“缘分”   人们常常讲到“缘分”一词。《现代汉语辞典》解释说:缘分是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间发生关系的可能性”。在人的生活世界,缘分会出现在各种境遇中:或者是自我对所心仪的人或事的不期而遇;或者表现为主体对某项工作的酷爱并为之倾心付出,乃至以生命相许。特别是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缘分常常表现为个人能够毅然决然地摆脱旧的观念、旧的习惯势力的羁绊,主动地呼应时代的召唤,自觉地肩负起维护和助推新生事物生长和发展的使命。   我与小学思品课的结缘就属于这种情况。思品课是“文革”后脱颖而出的新事物。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小学政治课堂,无非是读读报纸,写写大批判稿,或者记忆、背诵“四人帮”鼓舌喧嚣的言论,诸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等,严重毒害了儿童的心灵。   为了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全国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始于1977年9月邓小平与当时教育部负责人的谈话。仅从德育课程的重建而言,1978年4月,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他老人家的思想,教育部于1981年3月下发了《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第二年5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至此,新设的品德课程就正式进入到了小学课程表中。   几乎在教育战线发生重大转折的同时,我的岗位也发生了变化。我是1961年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宜都一中任教,年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直到1966年的夏初。当时学生本已进入到迎考的黄金时段,谁知五月第四周周一的清早,伴随几只乌鸦的噪声,广播里传来了《五?一六》通知,当年的高考竟突然被叫停。从这一天起,我和我的同事被推入到文化大革命“史无前例”的浩劫之中,整整十年受尽了苦难和折磨。粉碎“四人帮”后,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他老人家提出的“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震聋发聩。从此,拨乱反正的春潮涌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光芒普照祖国大地。研究人员、教师、文化工作者摘掉了“臭老九”的帽子,解脱了精神枷锁,享受到从未有过的尊严,其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我的岗位也从高中教学一线调离到教育行政部门工作。1979年被提拔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1981年晋升为主任,主管中小学的课程和教学研究工作。在这种背景下,新设的思品课很自然地受到我的关注。如何让新课程进入课堂,进而走进每一个儿童的心灵?我以为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有一名教研员。人从哪里来?教育局的赵局长告诉我:“你们单位的人员编制已经满额。”向上要人这步棋走不通了,剩下的一条路只能从内部挖潜。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决定:作为主任的我,应该凝神聚力地抓好教研室的全盘工作,同时也需要挑起思品课兼职教研员的担子。为什么如此决策?理由有三条:一是全室只有17个人。除我之外,其他人皆为中小学专业研究人员和教辅员,每人都独挡一面,身上的担子都不轻。二是文革前我在高中教了多年的哲学,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有宽阔的学科视野,经过努力,是可以把品德学科教研工作做好的。三是品德课程不是一般的学科课程。《大纲》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学内容部分又强调:思想品德课以“五 爱”为基本内容,“向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显然,小学思品课的价值追求就是要通过课堂主阵地,把道德和精神文明的种子植入到儿童的心田,并为他们日后成为“大写的人”,编织和实现人生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学品德课程的教育功能,也就有了为新课程实施摇旗呐喊,鸣锣开道的内在动机。“把思品课兼职教研员的担子挑起来”,这是我在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表态。从那时起,我便与小学品德课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任三把火,这头把火该怎样“烧”?关键是要强化执行力,尽快地让这门课程在课堂里“落地生根”。为此,我积极向教育局人事科建议并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从1982年秋季起,宜都市各级小学都配备了思品课任课教师,高、中、低段各个年级都上了思品课,并开足了课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亲自抓了思品课教师队伍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除学习《大纲》外,还包括“了解和研究儿童”“教学设计”“教例透视”“资料筛选”“教法赏析”等等。老师们普遍认为:“培训的内容很实在”“很管用”。有的还说:“开始走上思品课讲台的确有点忐忑不安,参加培训学习后,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对上好这门课多了几份自信。”除了培训教师,我们还抓了市、乡镇、学校三级品德教研网的建设。市一级的教研活动一般是上示范课,按照上世纪80年代小学思品课的教学理念,即“明理――激情――导行”的要求,让种子教师在课堂中现身说法。乡镇、学校主要是开展群众性的听课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