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用字现象审视:是“是”而“非”.docVIP

古诗词用字现象审视:是“是”而“非”.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词用字现象审视:是“是”而“非”.doc

古诗词用字现象审视:是“是”而“非”   古诗词中很多的用字并非生僻,但是非常容易混淆。譬如:学生常错把陶渊明《饮酒》中“欲辨已忘言”写成了“欲辩已忘言”,把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写成“何当共剪西窗竹”,把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写成“留取丹心照汉青”,把李白《宣州谢》中“明朝散发弄扁舟”写成“明朝散发弄偏舟”。出现这样的错误本不应该,但有一定的“逻辑”依据,只是其中的道理没有明白。   《饮酒》诗中的“已忘言”,说明需要说话,所以容易写成“辩”。但是这个错误,是缺乏合理理解所造成的。“欲辨已忘言”的上句“此中有真意”就需要好好分析下“此”,浅显地说,就是“这里”的意思,从诗中前后的内容描写上可以明白:“这里”就是一处能够“见南山”的“人境”,一处“无车马喧”的“人境“,一处看到“飞鸟相还”的“人境”,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的人,必然能体验到一种栖诗意居的幸福感。“幸福”只有体验到和不能体验到的区别,没有说出和不说出的必要。因此,“辨”之词好过“辩”之言。   而把“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烛”写成了“竹”,想象着诗人居所的清幽环境中有竹为伴,貌似符合生活中的逻辑。文天祥作为汉族王朝的中流砥柱,其生命的崇高价值自然成为照亮汉族后代的标杆,故学生们自然把“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写成“汉”。李白被贬失意,唯有在一方安静之处能得到内心的抚慰和解脱,所以偏居一方的生活情态,难免让人无需思考便写成“偏舟”。   然而,种种“印象常识”是不足为我们获得诗歌的原意。   如果一位熟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读者,能想象到这是一段有着无比温馨感的故事场景。诗中的主人公由于远在蜀地,收到来自爱人的情书,想着怎样答复。尽管心潮澎拜,但看到眼前道路泥泞,一时是回不去了,内心里反复的纠结必然很强,只要哪一天能回到故里,一定将当初自己的那一份深深情思告诉爱人――这样的雨夜,每一份多情、深情与专情都共同交集,时间无限地延长,思念无限地强烈,想象无限地扩展。在那个烛火通明的夜晚,互诉衷情,聊个痛快,直到烛火熄灭。因此,“何当共剪西窗烛”绝非窗下有“竹”。   《过零丁洋》中的“汗青”一词,只有从词源上看才能真正弄清楚,“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汗青”。那时古人记事要用“竹简”,即用上好的竹子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再经过“汗青”程序,成为可用记事的古代“书本”,故汗青代指典籍“书本”而已,所以也用来借指“史册”。   “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扁舟”,生动地揭示在孤独寂静的江河湖泊上,那同样孤独无声的一叶扁舟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外在形象。这是视觉与感觉相通之后的契合,若感悟到作者诗境与心境的默契,就能区分“扁舟”与“偏舟”的不同。   总之,古诗中这样的用字现象很多。只要我们细细分析,就能抓住真面目。   譬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中“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生”、“身”,前者为生前之意,后者为死后之意。“生”对应着诗句的“赢得”,意味着生前经历着出生入死却能九死一生,“身”对应着“名”,有了“九死一生”的卓越功勋,自然有着与其相称的出色名誉。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但余钟磬音”的“磬”,单看“磬”字,有许多令人激动的想象:“余音缭绕,久久不绝,”何故至此?“其形曲状,玉、石制成”,敲击铜器物皿可发声乐,使人心神安顿。故佛寺中使用,作念经时用来打击乐器,因此“磬”天然地对着着“钟”。   李白《送友人》“萧萧班马鸣”的“班”,学生写成“斑”的频率相当高。究其原因自然误认为是斑马,其实是不理解诗的原意罢了。“班”之古义,“会意。从?,从刀。”金文,中间是刀,左右是玉。像用刀割玉,引申为一个群体列队编序后,分成一队队,一个个。所以,“萧萧班马鸣”,指的是不久前大家挥手离别,现在只有独自成队在风中前行。所以,“班”非“斑”。   再举一例,王安石《登飞来峰》“自缘身在最高层”中“自”非“只”。但是只要看到这首诗,马上会联想到苏东坡的名作《题西林壁》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两诗在立意、谋篇、炼句上均极相似,特别是两诗有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的“不畏”,苏诗转句的“不识”,又如“身在最高层”与“身在此山中”的意韵也很相同。寻找他们的不同差异恐怕只有去看他们的不同经历背景了。《登飞来峰》为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题西林壁》为苏轼遭遇人生重大变故之后所作,这时的他洞察世情,对人生有着很多的悟彻。所以,通过背景的了解,“自缘身在最高层”所以用“自”的理由在于“自缘”比“只缘”更符合王本人之意。抒发的是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词的用字习惯一反常态也很让人犯糊涂。譬如学生对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