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10月6日,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竣工开馆,苏州博物馆新馆经过5年的论证、设计和建设,于中秋佳节揭开神秘面纱。该馆总投资3.39亿人民币,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总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是建筑大师贝聿铭集毕生智慧和情感的封箱之作。在大半个世纪的人生旅途中,贝聿铭用笔和尺“建造”了包括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中银大厦、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日本美秀博物馆等在内的100余项大型建筑。 设计特点之一: ? “太大是粗暴,太高是傲慢”,贝聿铭形容新馆的特色是“不高不大不突出”,与拙政园、忠王府在一起,新馆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是绿叶衬花,而是要相得益彰,相互呼应,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连贝聿铭自己也称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馆门虽然不高,但二重檐的门头包涵着设计者独特的意图,如何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设计者运用了在古代只有皇家建筑才能拥有的二重檐这一设计理念,使新馆门头既不显得突兀,又不失高贵. 在我国造园史上,叠石垒山是苏州园林的传统,但贝聿铭认为,苏博新馆要体现时代特色,理应有创新的营造手法。于是他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启发,“以墙为纸,以石为绘”,借拙政园墙壁为纸,把巨石切片,高低错落排砌于墙前。从新馆大门进入,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中,远远望去,如同一幅绘在墙上的水墨山水画。 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正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建筑尺度与苏州传统民居也极为相似,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但是建材却没用传统的木料,而是以钢材和玻璃相替代。博物馆里到处可见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案,还有无数并列的直线条营造出的韵律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 16米。 建筑构造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是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型难题。“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这位“光线魔术师 ”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其突出。 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这一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留园简介 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内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实业家政治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