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doc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摘 要: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自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以后,有一大批的支持者。笔者认为,这一观点违背了马哲的立场。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进行了重申,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语言从源头上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形成,而思维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二者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在人类的形成中共同发挥着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语言并不是思维的全部,思维包含的内容比语言要丰富得多。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77-02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这层意义上主要提出了语言对思维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该假说,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在人类发展史上,语言与思维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人类学等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课题。因其关系的复杂性,至今未形成定论。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思维与语言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指出二者并不等同,语言只是思维的符号,这里指出了符号的关系。马克思也曾经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所论及,他提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到了20世纪,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探讨也并未停止。20世纪四五十年代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对此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该假说问世以来,在学术界的影响颇深,引起一系列热议。后人把假说分为强式与弱式两种,强式即语言决定思维、态度等人类的世界观,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也会存在差异,即语言对思维的决定作用;弱式即语言影响人的思维,即语言人的思维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此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不确定性争论,我们有必要对该假说的内涵做一剖析,在此基础上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进行重新论述。
一、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思想内涵
萨丕尔通过对印第安语的研究与比较,得出的最直接的结论是各民族因语言不同,其思维方式也会不同,即语言影响人的思维模式。进一步讲,该假说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人类因语言结构不同,其思维方式也就不同,既面对同一客观世界,不同民族的人们其主观世界也就不同,这就直接导致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角度的不同,即世界观不同,简单地说,就是语言影响人的世界观,强调了语言对思维的制约作用。该假说一提出,也曾获得了一大批学者的支持。但是请试想如果把该假说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马哲)的层面分析,其将很脆弱。马哲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人类意识的来源,即主观意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这一人类社会的主观物质对思维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语言、思维都属于人类的主观世界,即主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这显然与马哲的物质观相违背。然而马哲作为我们分析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作为其他理论的基本标尺,我们在任何研究中形成的科学观点及理论理应与其保持一致,可见,很有必要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进行重申。
很显然,萨丕儿―沃尔夫假说与马哲的观点大相径庭。有观点可能认为,利用马哲没法解释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即爱斯基摩人与英国人同样面对雪,但他们自己的主观世界却完全不同的现象,爱斯基摩人头脑中可能会出现在地上的雪、像冰块的雪等等多种雪的情形,但是英国人的头脑只出现“snow”这个名词,不会有其他的名词再来形容雪了,该假说的支持者可能认为这一现象最主要是因为使用的语言不同造成的,爱斯基摩人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生活的环境使他们在不自觉中对雪有了明显的区分,因此所使用的语言中对雪有各种区分;而讲英语的国家,其因气候等生存环境的不同,一年中出现雪的时间明显比爱斯基摩人少得多,因此他们的语言中从最开始就没有对雪的各种形容,只出现“snow”这个名词,这就使在面对雪时主观世界的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不同语言的使用者面对外部世界的同一景象,其内部世界会出现不同的情景。因此,语言导致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及内容不同,即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但是在这里请试作分析,假设一位舞蹈家与一位科学家同时站在雪地里,前提是他们使用一样的语言,想必他们头脑中的情景也不会一样,因而对雪这一情景所进行的思维分析也会不同,舞蹈家可能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方式从感性的一面进行思考,而科学家则相反,利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从理性的一面进行分析,这个例子明显已经排除了语言间的差异,从此我们可以发现最终导致人们思维不同的是人们的生活环境,即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因此,我们在研究异族文化甚至世界观时,必须首先对其生活环境进行考察,进而深究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些外语学习者在国内学了十余年,但不及一些学习者去国外即把这一语言作为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