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doc
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对于文本解读的难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就凭着教育家和作家的经验和直觉,意识到依循知识点教学是死路,于是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别求他途,选择个案文本加以解读,目标指向文章没有直接讲出来的意蕴,奉献出代表那一个时代高峰的《文章例话》。叶圣陶是一个实践家,并不是一个理论家,显然不奢望一揽子解决文本解读的系统理论建构。但是,他的具体实践却有相当深邃的理论价值:第一,他的文本分析虽为个案,但却对有志者起触类旁通之效;第二,他把阅读和写作结合了起来。《文章例话》共计对二十七篇文章的解读,这些解读原载于《新少年》“文章展览”专栏,于1937年由开明书店编辑出版,后来的版本还增加了一个副标题“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叶圣陶在该书中所展现的文本解读理念为:文本解读不仅仅是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不可改变的作品对话,而且是和作者对话,想象自己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话;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被动接受,而且要主动参与,摆脱被动的关键在于不仅仅把自己当成读者,同时也把自己当成作者。基于此,他提出:
我于读文章的时候,常把我自己放入所读的文章中去两相比较。一边读一边在心中自问:“如果叫我来写将怎样?”对于句中的一个字这样问,对于整篇文章的立意布局等也这样问,经过这样的自问,文章的好坏就显出来了。那些和我想法相等的,我也能写,是平常的东西,写法比我好的就值得注意。我心中早有此意或感想,可是写不出来,现在却由作者替我写出了,这时候我就觉得一种愉快。……我想鉴赏的本体是“我”,我们应把这“我”来努力修养锻炼才好。[1]
叶圣陶的这种说法,不但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有具体的操作性。按照叶圣陶的原则,将读者的主体性落到实处,就要把读者从单纯接受的主体改变为参与的主体。“把我自己放入所读的文章中去两相比较。一边读一边在心中自问:‘如果叫我来写将怎样?’”这种阅读理念提供了摆脱主体被动的困境。
强调语法修辞逻辑,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咬文嚼字,之所以不可取,在于将字词句看死了。许多词语一看就明白,在写作、说话时却用不上,或者根本不会用,这叫“消极词汇”,要把“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就不但要看得懂,而且要会活用。叶圣陶的办法,就是把主体从写作实践上调动起来。例如,对于《背影》中的父子在南京“勾留”了几日,如果能把“勾留”和自己写作时习惯用的“逗留”“停留”比较一番,体会到“勾留”意味显然深长一些,这样就可能从看得懂变为用得上,将“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同样,学习《荷塘月色》,“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受用”,“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中的“风致”,还有“这倒令我惦着江南了”中的“惦”,经过和自己原生的语言储备两相比较,就可能把潜意识的意会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受用”是古典小说的语言,“风致”则是书面的雅言,而“惦”则是口语。当年胡适“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的说法风靡一时,可是朱自清并不买账。口语、书面语、文言雅语,在他笔下水乳交融,不着痕迹。当然,在《荷塘月色》中那描写荷塘的十四个比喻是一望而知的,而在这些最自然、最不着痕迹、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却得到高水平的评论家的欣赏。把这一点理解透了,在作文中把口语、书面语、文言的词汇自然地交替使用,才能算是真正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当然,要说语言,鲁迅的更为丰富,在小说中口语更多,但《狂人日记》的前言,则戏仿笔记小说的文言,构成反讽的谐趣。鲁迅的语言较朱自清在叙述、描写中的口语和文言雅语更是丰富多彩,相得益彰。但是,按叶圣陶的原则,对这样的权威也要进行“两相比较”,才能摆脱被动接受,通向主动评价:分析出“文章的好坏”。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和《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不少一线教师对于“似乎”和“确凿”“大约”和“的确”词语之间的矛盾煞费心机进行繁琐的解释,千方百计证明其如何精妙绝伦。其实,平心而论,这两句在鲁迅的作品中算不得精彩,当然也不能说是自相矛盾。在“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前一个“似乎”是回忆,而后一个“确凿”是回忆的结果。而“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致也属于思绪的过程,起初是泛泛的感觉(大约),还不够肯定,后来思考延续则是肯定。但是从修辞来说,这样的写法并不十分完美。如果改成“孔乙己大约真的死了”,就明快得多,可又过于直白。把叶圣陶以作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的原则贯彻到底,鲁迅的语言可议之处还不止于此。《藤野先生》中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虽能讲得通,但并不顺畅。这是一个很欧化的句子,在一个介词结构(在……之中)里,加上一个定语(我师的)已经有点拗口,又在“我师”前面加上“我所认为的”这样的定语句子,实在有点纠缠,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了。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动车辆电机控制器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docx
- 泵安装、操作和维护手册ASP Pump Manual CN_2018.08.08.pdf
- 电线电缆工艺质量常用参数计算.pptx
- 生物化学实验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docx
- 宁波市镇海天地液压有限公司行业竞争力评级分析报告(2023版).pdf
- 《GBT_20801.1-2020_压力管道规范_工业管道_第1部分_总则》.pdf
- 文艺演出活动安全保卫工作方案.pdf VIP
- 燃烧器低氮改造项目实施方案.docx VIP
- CJT 326-2010 市政排水用塑料检查井.docx
- 国家开放大学11680丨经济法(会计本)(统设课)期末考试复习题库.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