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docVIP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doc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大家知道,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力地推动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享受信息技术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的课堂上,老师只是用媒体来创设情景或是运用媒体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表达的直观、具体、便于学生接受。由此,学生就会因对直观形象的过多依赖而制约了思维的发展。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调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呢?   一、运用同步动画功能,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   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在学生借助小棒已初步认识11―20各数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11―20各数的排列顺序,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电子白板的同步动画功能制作的动画效果创设了 “帮小叮当数红花”这样一个学习情境:   师:小叮当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孩子,得到了很多小红花,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一共得了多少朵红花呢?我们一起来帮他数一数,把这些小红花放进箱子里,好吗?   引导观察:现在箱子里还没有小红花,箱子边上的直线标着几?   (让学生体会“箱子里一朵也没有时,用0来表示,在直线上它表示一个起点。”)   提出要求:请大家仔细观察,把小红花一朵一朵放进箱子后,箱子边上的直线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随着学生整齐、而有节奏的数数声,一朵朵小红花逐一移到箱子里,箱子边上的直线也随之一格一格地变长。当学生数到20时,媒体上已呈现出一条数轴,如图:   然后让学生交流观察所得,感悟随着数量的增多,数轴上的数也越来越大,而且直观地看到了11―20各数的排列顺序。   一个简单的动画效果,瞬即就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形象生动且不断变换的画面,引起了学生兴奋、愉悦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从小就把数形结合的思想洒播到了学生的心里,让学生自主发现箱子里小红花的数量越多,箱子边上的直线越长,亦即数轴上的数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相邻两个数相差1……学生畅谈着自己的发现,分享着同伴的探究成果,感受着学习的快乐,轻松地掌握了知识的关键,达到了“黑板+粉笔”这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为新授后的巩固深化、拓展延伸,留出了很多空间和时间。   二、运用交互记录功能,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在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我运用媒体先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交流时,教师并顺势用电子白板中桌面注释的功能把学生所提问题写下来,接着让学生自行选择能解决的问题口头解决,当学生交流“46÷2=”的计算方法发生争议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用电子白板上的注释笔分一分,“把4捆(每捆10根)零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第一步先分4捆,每人得2捆;第二步,再把剩下的6根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到3根;第三步,把每人分得的2捆和3根合起来就可知每人分得23根;在学生对计算方法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在老师的示范下,尝试用竖式计算“46÷2=”。   随后通过对比性练习,让学生很快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但是,在后续的拓展性练习“52÷2=”时,我要求学生仿照例题的方法自主探究其计算过程,并写出相应的竖式,结果出乎意料,全班只有极少数学生写出了正确的结果。   困惑之余,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上两道题的确属于相同类型,但仔细一琢磨,就发现了其中的差异。例题是先把4捆铅笔平均分给2人,再把剩余的6枝平均分给2人,分整捆的或是分单根的,每次都是正好分完,没有多余。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似乎设计得十分周密,学生在直观、动态的引领下,也容易接受。可是,后者却不一样,他们首先考虑的也是把整捆的小棒平均分成2份,但分整捆的小棒会有多余,这样的分法学生还没学过,加之受例题的影响,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压根儿就不敢违背老师预先提出的要求,朝别的方向去想,不会做也很正常。原来,是我设计的课件过于注重预设,而忽视了为学生留足够的思考空间。因此在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我就对这个课件稍稍作了修改,在例题学生分铅笔,完成第一步“把2捆铅笔平均分给2人”之后,在边上加注“除了可以这样分,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这样一来,学生稍加思索,就想出了很多分法。这样就为第2题中的“把5捆小棒分给2人”的分法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果然,学生在探究第二题时,就有十多个学生列出了竖式。在接下来的交流中,他们说出了多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师:“把52根小棒分给2人”,你是怎么分的?   生1:我先用5捆中的4捆分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