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古代教育 一、概说 (一)中国古代重视教育。主要表现: 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教学。 (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1、人文主义教育。以做人为教育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尤重德育、德行的培养(气节、操守、责任感、使命等) 2、综合观,即大教育观。将教育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如孔子将人口、财富、教育当成立国的三大要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心由学。 3、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道德为首位,但不忽视知识教育作用,六艺即如此,德智统一观。教学相长。 4、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乐感教育,强调人心中是有一种价值自觉地能力,自省、自反、慎独、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相信主体功能。 5、灵活性。因材施教。 6、整体综合性,分科不细密。 (三)中国古代教学思想方法: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建立在个性、禀赋有别说基础上。 2、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3、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4、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5、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二、古代学校教育 1、古代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寓教育于生产实践,内容是传授经验。教育与生产相统一。 2、三代教育:传说夏代已设正式学校,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西周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国学为中央设立,分大学与小学。 3、春秋战国时,私学兴盛,形成了官学与私学并重的双轨制。 5、魏晋南北朝:太学、国子学、国子寺、南朝四馆。 6、隋唐:隋文帝以国子寺总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炀帝又为“国子监”。唐中央设“六学二馆”等:国子监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医学、小学、崇玄学。 三、国子监 1、设置及职权变化。 2、北京国子监建筑。 3、国子监的机构管理分司。 4、国子监学生招入、课程及相关制度管理。 四、书院 1、历时时间:宋---清,千余年。 2、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1)唐代书院的性质; (2)北宋初书院的兴起:①兴起的背景:宋初官学制度,政府支持。②四大书院。 (3)南宋书院的兴盛: (4)元代书院: (5)明代中叶书院又兴; (6)清代书院的命运。 3、书院的教学内容、方法 (1)内容:《四书五经》及理学书籍; (2)方法: ①讲授与自学,重自学, 自学之法见朱熹六法。 ②讲学制度。 4、书院的组织机构与学规 五、古代家庭教育 1、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2、家庭教育的产生发展: (1)西周创始,如周公戒子。春秋时孔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2)汉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3)《颜氏家训》——我国最早的一部家训专著。 (4)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3、家训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弟子规》、四书五经等。 六、清代学塾教育 既不属于官学,又不全同于家庭教育,多属民间小学教育性质 。 1、名称:蒙馆、家塾、族学等; 2、办学形式(1)教馆(坐馆);(2)私塾(家塾);(3)义学(义塾); 3、年龄 4、方言 5、内容步骤: 识字——四书——五经 书法——作对——八股 第九章 科举制度 科举制:科举即分科举士。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创于隋(607),形成于唐,延续至清末(1905),存在近1300年。对我国政治经济教育及学风等,有较大影响。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官制度 (一)隋以前选官任士的主流: 任人唯亲、任人以尊(门阀)、世卿世禄 (二)隋以前选官任士的非主流途径:尊贤、选士。虽非主流,然代有治绩 1、三代尚贤选士之例:伊尹、傅说、姜尚 2、春秋战国之例:客卿制 3、汉代察举制与征辟制。 4、曹操的唯才是举令与曹丕“九品中正制” (一)产生:隋大业三年(607年)真正开始。 (二)形成:唐朝 1、分科类别:常科与制科。 2、考生来源:生徒与乡贡。 (四)演变:元明清 1、元代:选官主要是民族贵族世袭和吏升官,但也举行过科举,元建立40多年后才实行,共进行科考16届,取士仅1135人。 (1)三年一届,实行乡试、会试、御试三级考试制度,并对不同民族有等级名额之分。 (2)四书正式成为考试内容。 元仁宗 元代状元张起岩 (四)演变:元明清 3、两级考试:乡试(解试)与省试。 4、考试内容不同的科不一样,以进士科最典型。 5、行卷。 6、录取:及第、擢第、登第、登科;落第;进士第,状元,同年、门生,座主。 7、曲江宴会、雁塔题名。 8、吏部铨选:身、气、书、制。 (三)完善:宋代 1、主官由皇帝任命,加强了皇帝对科举的控制和笼络。 2、建立殿试制度,形成了较完善稳定的三级考试制:乡试——省试(会试)——殿试。 3、三舍法取士。 4、进士科录取名额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输输电线路角钢塔焊接件组装工艺技术规程(作业指导书9).doc VIP
- 文旅公司招聘笔试试题.pdf
- 诺华在中国-诺华中国Novartis.PDF VIP
- 4.《促织》课件(共62张PPT) 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pptx VIP
- 威尔克姆V8[中文]说明书.pdf VIP
- 2022届中考真题、模考专项练习-“伏安法测电阻”、“测定小灯的电功率”(附答案).pdf VIP
- 专题1.1 整式的乘除(压轴题专项讲练)(北师大版)(原卷版).pdf VIP
- 2025—2026年印制电路板制造的节能环保趋势.pptx
- 再生润滑油基础油团体标准(TCRRA-0901-2023).pdf VIP
- 美世国际职位评估手册.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