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白车身设计规则讲稿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白车身设计规则 2007年11月 1.结构设计工艺性 贯穿于机械设计的全过程中,并与之同步地综合考虑制造、装配工艺及维修等方面的各种技术问题,称之为机械设计工艺性。而这种工艺性体现于结构设计之中,故又称之为结构设计工艺性 2.基本原则 2.1 白车身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行设计过程,要彻底地摒弃孤立地单个零件设计方法,任何一个零件只是其所处在的分总成的一个零件,设计时均应考虑其与周边相关零部件的相互关系。 2.2 任何一种车型的白车身结构均可按三层板的设计思想去构思结构设计,即最外层是外板,最内层是内板,中间是加强板,在车身附件安装连接部位应考虑设计加强板。 2.3 所设计的白车身结构在满足整车性能上、结构上、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工艺、总装工艺是否比参考样车或其他车型更优越,是否符合国内(尤其是客户)的实际生产状况,以便预先确定结构及工艺的改良方案。 2.4 白车身在结构与性能上应提供车身所需的承载能力,即强度和刚度要求。 3.白车身钣金的材料选取原则 汽车覆盖件所用材料一般是冷轧钢板。 3.1按国家标准选取钢板材料 3.1.1钢板按表面质量分有I,II两级:I级质量最好,适用于外板;II级次之,适用于内板与加强板。 3.1.2钢板按冲压拉延等级分有P,S,Z,F,HF,ZF六级 P:普通拉深级,适用于拉延深度浅的零件; S:深拉深级,适用于拉延深度一般的零件; Z:最深拉深级,适用于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 F:复杂拉深级,适用于结构复杂且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 HF:很复杂拉深级,适用于结构较复杂且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 ZF:最复杂拉深级,适用于结构非常复杂且拉延深度较深的零件; 3.1.3 钣金按强度等级分有:普通强度,高强度,超高强度 高强度和超高强度钢板按其强化机理分为:固溶强化、析出强化、组织强化,复合组织强化、热处理硬化型强化、相变强化、冷作强化、时效强化等。 3.1.4 另外还有涂层钢板,复合材料板(如钢板涂覆塑料的复合板,不同金属叠合在一起的冷扎叠合板,多层复合板)等。 3.1.5 一般车身外板材料是08F、08AL等,厚度0.8mm左右,拉延级别是Z,外表面质量级别是I。内板材料是08F,08AL等,厚度1.0~1.5mm左右,拉延级别由成型难度而定,外表面处理级别是II。加强板材料是08F,08AL等,厚度1.0~2.0mm左右,拉延级别由成型难度而定,外表面处理级别是II。 如:某零件选用材料: 钢板 1.0-GB/T708-1988 08F-II-Z-GB/T710-1991 表明该零件材料厚度为1.0mm,材质为08F,表面质量为II级,拉延级别为Z级。 3.1.6推荐公称厚度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2 按宝钢标准选取钣金材料 3.2.1 钢板及钢带按用途分为: 钣金件材料使用部位及选用牌号标记 3.2.3 钢板及钢带按表面质量分为: 3.2.5.1 DC04 —XX—FD Q/BQB403—2003 牌号 材料厚度 表面质量级别 宝钢企业标准号 此牌号为冷连轧、深冲用、高级精表面质量的低碳汽车用钢板。 3.2.5.2 DC04—XX—FB Q/BQB403—2003 此牌号为冷连轧、深冲用、较高级精表面质量的低碳汽车用钢板。 3.2.5.3 DC03—XX—FB Q/BQB403—2003 此牌号为冷连轧、冲压用、较高级精表面质量的低碳汽车用钢板。 3.2.6推荐公称厚度 0.30 0.35 0.40 0.45 0.50 0.60 0.70 0.75 0.80 0.90 1.00 1.10 1.20 1.50 1.75 2.00 2.50 3.00 3.20 3.50 4.冲压工艺要求 4.1 在设计钣金件时,对于影响拉延成型的圆角要尽可能放大,原则上内角R≥5,以利于拉延成型;对于折弯成型的圆角可以适当放小,原则上R≈3即可,以减小折弯后的回弹。 4.2在设计钣金件时,考虑防止成型时起皱,应在适当的地方(如材料聚集处)布置工艺缺口,或布置工艺凸台、筋。 4.3 孔与孔,孔与边界距离应大于2t,若在圆角处冲孔,孔与翻边的距离应大于R+2t。 开孔时尽量不要开在倒角面上,以避免模具刃口早期磨损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