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白星病精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茶树病虫害防治 ——茶白星病 授课教师:赵 云 班级:茶叶生产与加工 雷山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茶树白星病的发病症状,理解影响茶白星病的发病因素和发病规律,掌握茶白星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茶树白星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方法。 (二)教学难点 茶白星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茶白星病的发病症状 (二)茶白星病的发病规律 (三)茶白星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一)茶白星病的发病症状 1、分布 茶白星病又称为白斑病,主要分布在高山茶园,平地茶园发生较少。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发生较多,是一种重要的芽叶病害。 2、危害部位 主要为害嫩叶和幼茎。 3、症状  (1)初期:在嫩叶和幼茎上初生针头状褐色小点。 初期病斑 (2)中期: 后渐扩大成圆形病斑,直径0.3-1.0毫米,大可到2毫米,灰白色,中央凹陷,边缘有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线。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 中期病斑 (3)后期: 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脉发病可使叶片扭曲畸形,嫩茎上病斑暗褐色,后变灰白色,上生小黑粒点,严重时可蔓及全梢,致使梢枯。 后期病斑 (4)引起结果 病梢百芽重减轻,对夹叶增多,采下的病叶易发酵变质,加工后的成茶味苦涩,汤色浑暗,破碎率高,对产量质量有较大影响。 (二)茶白星病的发病规律 1、越冬方式: 茶白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病茎中越冬。 2、传播媒介: 风、雨水 3、发病因素: (1)温度湿度:属低温高湿性病害,每年以春秋多雨季节发生最盛,夏秋高温干旱发病较轻。温度在16-24度利于发病,湿度在80%以上时容易发病。 (2)海拔高度:茶白星病的发生和茶园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在海拔200—1400米范围内,有海拔愈高,发病愈重的趋势。这是由于海拔较高的茶园具有适于发病高湿、多雾、气温偏低的生态条件。 (3)施肥:高山茶园或过分贫瘠的土壤上生长的茶树一般发病较重,偏施过施氮肥发病也较重。 (4)品种: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据浙江调查:福丁大白茶表现抗病(发病率0.8%),清明早和藤茶感病(发病率大于10%)。 4、侵入 翌春气温在10°以上,湿度适宜形成孢子,孢子成熟后萌芽,从气孔或茸毛基部侵染幼嫩组织,1-2天后,出现新病斑,以后病斑上又形成黑色小粒点,产生孢子,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5、发病时间 每年以春秋两季发病为主,五月份是发病高峰期。 (三)防治措施 1、检疫检验 2、选用抗病品种 福丁大白茶表现抗病(发病率0.8%),清明早和藤茶感病(发病率大于10%)。 3、加强茶园管理 注意培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及时合理采摘,促进树势健壮,增强抗病力。冬季清除园间病叶,减少越冬菌源,可减轻次年病害发生。 4、药剂防治 茶白星病化学防治的时间至关重要,在发病严重的地区应提倡早治,在春茶萌芽鱼叶展开期进行第一次喷药,必要时在7-10天后再喷第二次。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50%托布津或70%甲基托布津WP1000~15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总结 1、茶白星病的发病症状 危害部位、初期、中期、后期、结果 2、茶白星病的发病规律 越冬、媒介、温湿度、海拔、施肥、品种、侵入、发病时间 3、综合防治

文档评论(0)

光光文挡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