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体力学的砂土液化研究进展与探讨要点.pptVIP

基于流体力学的砂土液化研究进展与探讨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流体力学的砂土液化研究 进展与探讨 报 告 人:陈育民 指导教师:刘汉龙 教授 背景 印尼爪哇岛地震 2006年5月27日凌晨5点54分(北京时间6点54分)左右,印尼爪哇省发生里氏6.2级地震,由于震中位于人口密集区,震源较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目前印尼爪哇岛地震死亡人数升至3500人 报告内容 研究背景 基于流体力学的研究思路 液化(后)砂土的流体力学分析 基于流体力学的液化变形计算方法 结论 砂土液化 典型的流固耦合问题 震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液化后性状成为热点 新的国际抗震标准(ISO23469) 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以及液化效应是地震作用的主要问题 在一个协调的框架下系统讨论这些问题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 Method) 砂土液化 定义:任何物质转化成液体的行为或过程。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岩土工程分部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研究进展 砂土液化?流体? 砂土液化?流体?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流体: 泥石流;地幔;泥浆;高含砂水流 流体力学方法 主要是日本学者 借鉴了流体力学中的常规试验方法和理论 落球粘度计试验方法 平面绕流理论 空间绕球流动理论 试验方法 振动台试验(最多) 动三轴试验 离心机试验 粘度计试验 流体力学方法 液化后大变形试验(周云东,2002) 液化后流体力学分析 液化后流体模型 流体模型 液化: 液化后: 三维推广 q ?t, ? 液化后流体模型的实现 模型的实现 简单验算 编程实现 商业程序的再开发(Adina, Abaqus, FLAC) FLAC3D的优点 国际通用的岩土工程专业软件 完全动态运动方程使得模拟物理上的不稳定过程不存在数值上的障碍 显示求解具有较快的非线性求解速度 大应变模拟 强大的动力分析功能 可以自定义本构模型 液化后流体模型的实现 编译方法 VC++编程环境(UDM) 增量本构方程 PL-Finn模型 Post Liquefaction Finn Model 液化后流体模型的验证 单zone测试 仅用一个单元(zone) 速度控制边界条件 结论 引入流体力学的观点可以很好的解释各种液化震害现象,有着较好的研究前景 液化砂土在一定条件下是一种剪切稀化非牛顿流体 根据液化后变形试验结果提出一种液化后砂土的本构模型并在FLAC3D中得到实现 需要更多的试验和数值分析来进行新方法和新模型的验证 谢谢! 请大家批评指正! GeoHohai 江苏省力学学会2006学术大会暨第二届苏港力学及其应用论坛 ymch@hhu.edu.cn 2006年5月28日 土动力学 Newmark法 (Lee, 1974) 软化模量法 (Yasuda et al., 1992) BSHM (Wang et al, 1990) 双曲线模型 (刘汉龙等, 2002) Viscoelastic model (张建民等, 2004) 流体力学 粘性流体 (Sasaki et al., 1992) 宾汉流体 (Uzuoka el al., 1998, Hadush et al., 2000, Towhata et al., 2005) 假塑性流体 (陈育民,刘汉龙等, 2006) 砂土液化 固体 流体 建筑物沉降与倾倒 地下管线上浮 地下管线扭曲 地面大变形 Good idea! F v Towhata et al., 1999 1992年 Towhata 等将液化后砂土假设为流体,由振动台试验结果将液化土体的侧向变形曲线假设为正弦函数曲线 1992年 Sasaki等利用振动台对液化变形的发生机理进行一系列试验,得到的主要结论之一就是:液化砂土与流体“非常类似” 近似流体 假设流体 牛顿流体 2002年 Nishimura等采用三轴扭剪试验来研究低围压条件下液化土的粘滞特性,提出“不同于正常牛顿流体”的说法 1999年 Towhata等进行了振动台拖管试验,按照流体动力学中的公式,由施加在圆柱物体上的阻力来反算粘性流体的表观粘度 不同与… Stage 1: 固结 Stage 2: 动荷载 Stage 3: 静荷载 t Time EPP sc 初始液化 t EPP t - g EPP 0 Stage 1: 低强度 大变形 g 液化 液化后 sc t = 1.446g 0.247 . log(m)=6.775(1-PPR)0.135 Stage 2: 强度恢复 Excess Pore Pressure Ratio 剪切稀化 0.135 6.775 1-8 n2 k2 No. 0.455 13.636 8 0.337 21.092 7 0.245 1.149 5 0.247 1.446 2 0.372 12.788 1 n1 k1 No. E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