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农艺性状类论文讲解.doc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科毕业论文 07-6与陇薯7号杂种后代与其亲本 农艺性状的比较 学 院:农学院 专 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学 号:080213123 姓 名:郝治满 指导教师:于 卓 论文提交日期:二О一二年六月 本通过对07-6与陇薯7号的杂交后代G16及其亲本的农艺性状进行观测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杂种后代的生长势比亲本旺盛,;②杂种后代的花色、叶形等地上部的生物学性状与;③杂种后代块茎的;④杂种后代的。: This study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rough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hybrid offspring G16 of o7-6 and Longshu No.7 and its par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①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the hybrid progeny was exuberant than its parents, and the growth period closed to the male parent; ② The flower color and leaf shape of hybrid progeny was similar with its male parent, and other above-ground biological characters; ③ the tuber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he hybrid progeny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its parents; ④ The starch content of G16 is higher than its parents, and was lower content of reducing sugar than parents, exhibited obvious heterosis than its parents. Key words: Solanum tuberosum; Hybrid progeny; Agronomic characters; Heterosis 目 录 1 引言 1 1.1马铃薯概况 1 1.2 国内外马铃薯育种研究进展 1 1.3遗传标记的种类 2 1.3.1 形态标记 3 1.3.2 细胞学标记 3 1.3.3 生化标记 4 1.3.4 分子标记 4 1.4 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 4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6 2 材料与方法 7 2.1材料 7 2.2 实验方法 7 3 结果与分析 8 3.1 生长发育观察 8 3.2 地上部生物学性状的观测 8 3.3 块茎生物学性状的观测 10 材料 10 3.4 品质性状测定 10 4 讨论 11 5 结论 12 致 谢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1.1马铃薯概况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为茄科(Solanaceae)茄属中能形成地下块茎的栽培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1]。马铃薯起源于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区,为印第安人所驯化。据秘鲁利马发掘的材料证明马铃薯的栽培约有8000年的历史。马铃薯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及其附近沿海一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从委内瑞拉向南扩展通过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的西北部和智利,直到南纬45°。关于马铃薯的倍性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2n=4x=48),也有认为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可分为普通栽培种和安第斯栽培种,但多数学者则承认只有S.tuberosum一个种,包含两个亚种,关于四倍体栽培种的起源问题目前尚无确切定论[2]。一种可能是通过二倍体栽培种(2n=2x=24)的染色体直接加倍而成为同源四倍体;另一可能是通过一个栽培种和一个野生种的二倍体种间杂种染色体加倍而产生节段异源四倍体[3]。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先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后又传播到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自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传入中国至今约400年,但在这短短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而且是很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4]。当前,马铃薯己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广泛分布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2000万hm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2005年世界马铃薯种植总面积 1865.24万hm2,总产量为32197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