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与谋求企业发展优势精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企业管理的弊病 致使中国 企业管理 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些呢,有人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 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 导致中国 企业管理 落后最要命的弊病有哪? 1.人性化管理 中国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 实际上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2.小聪明导致缺陷! 中国人都很聪明。 有四个词形容:“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聪明就是能正确感知世界; 精明就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精明;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 中国企业里面往往是精明的人太多,高的人太少,英明的人基本上没有。 3.挥刀自宫的痛! 中国的企业非常缺少管理工具和方法,我们企业的制度建设、管理规则非常抽象笼统。 许多企业员工手册第一条是“热爱××公司”,都是一些口号和空话,这是一本没有用的手册,连最基本的做事原则和方法都没有。 4.决策拍脑袋,后悔拍大腿,走人拍屁股! 有人形容中国企业的领导三拍搞垮企业:拍脑袋决策,拍大腿后悔,拍屁股! 中国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幼稚的管理阶段。 中国 企业管理 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很多企业策略很多,但成效甚微,是缺乏大智慧、缺少系统化的结果。 5.不肯下功夫基础管理 中国 企业管理 的基础还没有做好、岗们职责说不清楚。 企业在制定很多决策时,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真实的市场信息。 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问题重重,难以解决。 综合的讲 中国的管理规则往往不完善、缺少太多的程序。在质量方面,中国企业在质量管理面前却是胆小鬼一样。 再且 企业管理 相当一部分员工都是阳奉阴违,领导告诉这样干,底下干自己的。这是中国 企业管理 落后的最要命的弊病。 市场困惑与转型痛苦 一、市场的困惑与纠结 对于市场的困惑与纠结,可能大家已经有所感觉。目前大家的很多困惑可以列举如下。 1,控制物价上涨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但利率为负,仅靠行政措施,怎么来稳定物价预期?市场不太相信能把物价稳住。 2,在房市调控方面,打击投机炒房,加快社会保障房建设,是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政策,但各地保障房的建设速度这么慢,怎么稳定投资?二、三线城市的房价还在涨,房市调控究竟能不能见效? 3,调结构,是中国经济增长趋于稳定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但是危机之后,外需压力加大,占中国GDP将近一半的投资,前四个月实际增速在下滑,实际消费增长也在下降,事关社会民生和稳定的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又在凸现,矛盾比较尖锐。 面对这样的困难,结构到底能不能调得过来? 4,我们一边是要求外汇储备多元化,要求国内企业尽快“走出去”,但是步履艰难。另一边,“热钱”不断涌入,利率不敢大幅上调,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央行构成了挑战,央行最终能不能应付? 上述的一切表明,对于中国经济能不能真正地可持续发展,大家非常担心。市场对政府调控的信任度不足,产生疑惑。 如果已经制定的调控政策坚持不了,是不是又要转向,又要放松政策?对于这些,大家心中无数。 第二方面,基本是“矛盾”的意思。即在表示困惑的同时,市场的心理也是复杂、矛盾的。 例如,看到CPI上升,就担心通货膨胀,呼吁货币调控;看到采购经理指数(PMI)下行,又担心经济增速下滑过快,担心“超调”、“硬着陆”、呼吁“转向”,有人公开说,等待七、八月份中央政策的改变。 又如,在去年,针对2009年的天量贷款,很多人在呼吁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今年适当地收紧银根,人们又纷纷为中小企业融资担心。 又如,地方融资平台不整顿,大家担心整个银行体系被拖垮,而严格整顿,又担心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速下滑。 因此市场又在想,再出台一次资产剥离、资产证券化等等的政策,但是不管是资产剥离还是证券化,都会有损失,最终谁来“埋单”,又不清楚。 大家还看到,中国经济的许多矛盾,聚焦在汇率上。人民币不升值,对于解决输入型物价、“调结构”、减轻央行的货币调控负担,非常不利。 但是,升值多少?怎么体现为逐渐的升值?鉴于出口企业目前的困境,就业矛盾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又看不到明显的答案。 这一切纠结似乎又在表明,大家都同意中国经济要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不行,但是真要转变,又困难重重,难以转变。似乎目前大家对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缺乏信心。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