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而“不强”:普小教材中的特殊人群.docVIP

“弱”而“不强”:普小教材中的特殊人群.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弱”而“不强”:普小教材中的特殊人群.doc

“弱”而“不强”:普小教材中的特殊人群   摘要:全纳教育理念被从事特殊教育的人日益熟知,但这个理念最终是面向全体人群,因此,对于普通学校的师生来说,对于特殊人群应该所有了解。文章选择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样本,分析了教材中所提到的特殊人群,然而这些“弱者”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强”的一面,事实上,“弱者”本身并“不强”。   关键词:特殊人群;全纳教育;教材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67-02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中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到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从定义中可知,全纳教育是针对所有适龄儿童,而不仅限于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因此,全纳教育并非特殊学校特有的“权利”,普通学校的学生亦须对此有所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材,教材中的文化取向会引导儿童的价值判断。通过教材了解特殊人群是学生习得的主要渠道之一,只有了解了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普通学校的学生才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排斥”。   本文选取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2010年修订本)(以下简称“苏教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2010年修订本)(以下简称“人教版”),对教材中所描写的“特殊人群”进行分析,这些“弱势群体”在教材中都呈现出“强”的一面。然而,“弱势群体”背后存在很多“弱”的方面,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和接纳。   二、统计方法及结果   本文依据方俊明主编的《特殊教育学》一书中对特殊人群的分类,选择了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特殊人群文化的篇目,并对文章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残疾类型以及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三、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来看,这些“弱势群体”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强”而“不弱”的一面。本文根据统计结果,将分析教材中对于特殊人群文化的介绍“弱”而“不强”。   1.数量“弱”。在2010年修订本中,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特殊人群文化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文内容中,但是从总体数量上来看,在十二册教材中,苏教版教材中涉及到特殊人群的篇目共8篇,而人教版中只有3篇课文介绍特殊人群,在总体数量中所占比重较“弱”。另外,从年级分布情况来看,低年级教材中针对特殊人群的介绍较少,苏教版中只有1篇,人教版中0篇,中高年级相对集中。   2.残疾类型“弱”。依据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一书对特殊人群的分类,将特殊人群分为:残疾儿童、问题儿童、超常儿童。其中残疾儿童包括感官残疾、肢体残疾、语言残疾、病弱与多重障碍和智力障碍;问题儿童包括学习障碍、社会行为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孤儿和寄养儿童。   从统计的结果来看,教材中对于特殊人群残疾类型主要包括肢体残疾(苏教版4篇,人教版2篇)、视觉障碍(苏教版2篇,人教版1篇)、病弱儿童(苏教版1篇)、多重障碍(苏教版1篇)。因此,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特殊人群的了解也会仅限于以上几种类型。目前,随着医疗水平的日益提高,肢体残疾儿童数量相对减少,而问题儿童却逐渐增多。普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对于问题儿童如自闭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儿童等了解甚少。   3.同辈群体“弱”。教材中的特殊人群多以成人的角色出现,如苏教版教材中的桑兰、阿炳、海伦·凯勒、霍金和刘老师,人教版中的轮椅青年。而属于同辈群体的人物只有小英、恩科西、博莱克和盲女孩。如果学生不能从教材的学习中接触理解那些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群体,那么,他们的教育习得是被迫的。同辈群体文化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小学生普遍对同辈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材中选择与儿童年龄相符的特殊群体,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特殊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引导学生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心,接纳特殊人群。   4.性格特点“强”。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课程是一种社会控制的中介,教科书是课程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静态的、法定的文本,它铭刻着社会支配文化的印痕,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控制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教材中的特殊人群多以“强者”的身份出现,所表现的品质集中于坚强不屈、勇敢顽强、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等。无疑教科书编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这些优良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却以一个“弱者”的形象为载体,无形中放大了特殊人群的品质,而忽略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