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产流机制 基本内容: (1)截留与填洼; (2)包气带及其结构; (3)包气带水分动态及对降水的再分配作用; (4)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 (5)组合产流的基本类型及基本产流模式。 第八章 产流机制 第一节 截留与填洼 Interception and depression storage 一、植物截留 Canopy interception 植物截留是降雨在植物枝叶表面吸着力、承托力和水分重力、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储存于植物枝叶表面的现象。截留水量最终耗于蒸发。 第一节 截留与填洼 一、植物截留 影响植物截留的因素: (1)植物本身的特性,如树种、树龄、林冠厚度、茂密度等。反映了植物的截留容量 (2)另一类是气象、气候因素,如降雨量、降雨强度、气温、风和前期枝叶湿度等。决定了实际的截留量 植物截留与降雨强度的关系 ( 1 )降雨初期,雨水全部截留干枝叶表面,截留量与降雨强度(i)无关。 ( 2 )对给定的稳定降雨强度,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最大稳定截留量(Ss)。 ( 3 )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Ss也增大,最后趋于一常数值,即植物最大截留量 ( Sm) 第一节 截留与填洼 风也是影响植物截留的重要因素。但风的影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是因风吹摇动枝叶减少了截留量;二是因风吹增加蒸发量而增加了截留量。 常用的推求流域植物截留量的方法如下: 第一节 截留与填洼 风也是影响植物截留的重要因素。但风的影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一是因风吹摇动枝叶减少了截留量;二是因风吹增加蒸发量而增加了截留量。 常用的推求流域植物截留量的方法如下: 第一节 截留与填洼 二、填洼Depression detention/storage, ponding 流域上的池塘、小沟等大大小小的闭合洼陷部分称为洼地。在降雨中被洼地拦蓄的那部分雨水称为填洼量。 第一节 截留与填洼 二、填洼 降雨强度大于地面下渗能力 填洼量最终耗于下渗和蒸散发。 流域上填洼量的大小与洼地的分布和降雨量有关。 第一节 截留与填洼 流域的最大填洼量一般不大,一次洪水的填洼量还要小些。但在平原及坡水区,由于地面洼陷较多,填洼量可能较大,这时填洼量往往就不能忽视了。 在流域上沿深度方向取一剖面,以地下水面为界可把土柱划分成两个含水带。地下水面以下的饱和带和地下水面以上的包气带。当土柱中不存在地下水面时,就不存在饱和带,不透水基岩以上的整个土层全属包气带。当不透水基岩露出地面时,就不存在包气带。 第二节 包气带及其结构 一、包气带和饱和带 第二节 包气带及其结构 二、包气带的土壤结构 溶提作用指的是土壤中渗漏水从上层溶解或携带悬浮成分而向下的作用。溶提作用导致了颗粒较粗,孔隙较大的溶提层,称为 A 层,是土壤剖面的上层。 A 层以上通常又覆盖着生物体形成的残积层。 淀积作用则是指渗漏水在下层沉淀其中所溶解或悬浮的物质的作用。沉积作用必导致颗粒较细、孔隙较小的沉积层,称为 B 层。是土壤剖面的第二层。 B 层以下是未受溶提或淀积作用的土壤母质层,称为 C 层。 C 层下面是未经风化的基岩,称为 D 层。 A 层和 B 层合称为土壤体。 土壤的性状一般是指土壤的质地、结构和色泽等。 第二节 包气带及其结构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不同深度的土壤颗粒的级配大致相同,就是说土层上下比较均匀。究其原因,多数持风成说。 第二节 包气带及其结构 三、包气带的岩石裂隙和溶隙结构 裂隙按其成因可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三类。 成岩裂隙是岩石形成过程中由于冷却、凝固、脱水等原因在岩石内部引起的张应力作用而产生的原生裂隙。 构造裂隙是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由于岩石构造应力的类型不同,又可分为张性裂隙、扭性裂隙和压性裂隙三种。 风化裂隙则是岩石受风化作用而形成的裂隙。按裂隙的含水性和导水性,又可分为开裂隙、闭裂隙和隐裂隙三类。 第二节 包气带及其结构 网状组合:裂隙分布密度比较均匀,裂隙的连通性好。 脉状组合:透水性很不均匀,主要导水通道是主干裂隙,分支裂隙或更细小的微裂隙的导水能力较小,但对主干裂隙的水起着汇集和调节的作用。 网脉状组合:在分布比较均匀的网状裂隙组合中贯穿着宽大的脉状裂隙,主要的导水通道是裂隙脉,脉与脉之间通过裂隙网发生水力联系。 第三节包气带水分动态及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一、包气带水分动态 包气带水分动态是指包气带中水分含量及水分剖面的增长与消退过程。 ( 1 )包气带水分的增长。 上界面的降水是包气带水分增长的主要原因。按照下渗理论,一场降雨中包气带增加的总水量应为: 第三节包气带水分动态及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 2 )包气带水分的消退。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蒸散发是包气带水分消退的主要原因。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