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菌与促生菌双接种对大豆生长和土壤酶活的影响.pdfVIP

根瘤菌与促生菌双接种对大豆生长和土壤酶活的影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根瘤菌与促生菌双接种对大豆生长和土壤酶活的影响.pdf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1(3):644-654 doi牶1011674/zwyf.20150311 JournalofPlantNutritionandFertilizer http://www.plantnutrifert.org 根瘤菌与促生菌双接种对大豆生长和 土壤酶活的影响 1,2 2,3 2,3 2,3 1 2,3 2,3 刘 丽 ,马鸣超 ,姜 昕 ,关大伟 ,杜秉海 ,曹凤明 ,李俊 (1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 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3农业部微生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 100081) 摘要:【目的】慢生大豆根瘤菌和胶质类芽孢杆菌单一菌株固氮或促生效果及机理已有较多研究,但两者双接种对 作物的作用和增产机理尚未有所报道。本研究以慢生大豆根瘤菌5136与胶质类芽孢杆菌3016为研究对象,通过 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根瘤菌与促生菌不同施用模式对大豆生长和土壤酶活的影响,以期为开发新型高效复合菌剂提 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对照(T1)、接种胶质类芽孢杆菌3016菌剂(T2)、接种慢生大豆根瘤菌5136菌剂 (T3),胶质类芽孢杆菌3016和慢生大豆根瘤菌5136双接种(T4)和常规施肥(T5)5个处理,分别于大豆不同生育 期调查大豆的农艺性状和结瘤状况,测定土壤酶活性,用 BOX-PCR技术监测慢生大豆根瘤菌5136的占瘤率。 【结果】1)在大豆成熟期,双接种(T4)处理的大豆单株分枝数、单株粒数、收获指数和产量均为最高,分别比T1高 113%、97%、410%和93%,且单株空荚数最低,比T1降低了440%。2)在花荚期,双接种(T4)处理的占瘤率 为254%,比T3处理高80%,且单株根瘤数和单株根瘤干重均为最高,分别比T1高416%和471%;说明双接 种处理下,胶质类芽孢杆菌3016能够促进慢生大豆根瘤菌5136结瘤固氮。3)接种微生物菌剂均可不同程度地提 高土壤酶活性,以双接种(T4)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在大豆成熟期,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为最高, 分别比对照高129%、89%和94%。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大豆收获指数显著正相关或极显著正相 关(P<001或P<005),其中过氧化氢酶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单株根瘤数和单株根瘤干重均与收获指数和蔗糖 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慢生大豆根瘤菌和胶质类芽孢杆菌双接种可以促进大豆生 长,显著增加大豆的单株分枝数、单株粒数、收获指数和占瘤率,降低单株空荚数,增加大豆产量,同时可显著提高 相关土壤酶活性,是一种节本增效的农艺措施。 关键词:慢生大豆根瘤菌;胶质类芽孢杆菌;复合双接种;大豆;占瘤率;土壤酶活 中图分类号:S1443;S565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5X(2015)03-0644-11 EffectofRhizobiaandPGPRcoinoculantonsoybean characteristicsandsoilenzymeactivities 1,2 2,3 2,3 2,3 2,3 2,3 2,3 LIULi ,MAMingchao ,JIANGXin ,GUANDawei ,DUBinghai ,CAOFengming ,LIJun (1CollegeofLifeScience,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handongProvinceKeyLaboratoryofAgriculturalMicrobiology, Tai’an,Shandong271018,China;2Institute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niuguofu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