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染病学总论资料.ppt
古老的传染病如: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的控制或消亡。 新的传染病不断的出现如: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非典)、禽流感等。 旧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如:结核病、性病。 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 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传染病 建国前建国初传染病概况 鼠疫 1947 – 1948 东北 死亡 3万人 疟疾 40年代 患者 > 3000 万 病死率 1%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人1200 万 麻疹 城市 200 万/年 死亡10 万 1952年报告麻疹为104万例 肺结核 城市15岁以下感染率 85% , 死亡率 200-300/10万 性病 1000 万以上 1931年 长江水灾 淹死14.5 万 灾后传染病流行 病死300多万 1950、1951年全国分别报告了4.3万和6.1万例天花病人 传染病的一些变化 总的发病率降低 总的死亡率降低 大多数病的致死强度(病死率)减弱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构成改变 大规模流行减少 可归功于预防接种、居住环境、饮用水、食品卫生、营养状况、 卫生习惯、医疗条件、生产方式等的改变 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 1.一些新发传染病已经存在、或者流行 O139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猪链球菌感染、空肠弯曲菌腹泻、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禽流感(H5N1)、多种病毒性脑炎、肾型出血热、新型肝炎、肠道病毒71型感染、隐孢子虫病、广州管贺线虫病、巴贝西虫病等 2.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新发传染病 3.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我国的危险 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拉萨热、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症、人猴痘、裂谷热、委内瑞拉脑炎、 埃立克体感染、侵袭性链球菌感染、非典型肠炎沙门氏菌腹泻、猫抓病、异尖线虫病等 疾病流行规律 流行病迁移理论(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Theory)中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史分为4个时期: (1) 瘟疫和饥荒; (2) 传染病大流行的减弱; (3) 退行性疾病和人为引起的疾病; (4) 衰老、慢性疾病、新发传染病(如HIV/AIDS)、古老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如结核)。 这4个时期可以顺序出现(如在发达国家),也可以表现出很大的重叠(如在发展中国家)。 另有学者将人类疾病谱的迁移归纳为: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慢性疾病→社会-文化疾病→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病原体侵入机体,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叫做感染。其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 传染病在人群中不断传播与连续发生的过程,也就是病原体不断转移更换宿主的过程,叫流行过程。 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1.隐性感染 2.病原携带状态 3.潜伏性感染 4.显性感染 5.清除病原体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部位 机体内定位 排出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损伤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 代谢改变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三大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 传染病的诊断原则 强调综合诊断、早期诊断 正确诊断是及时隔离和采取有效治疗的基础,从而防止其扩散。特别是对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首例病例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重新确立处理疫情的三原则 很多突发事件(包括传染病)在早期是原因不明的 边调查,边处理 控制疫情蔓延,减少死亡 探讨病因 流行病学病因 病原学病因 流行病学资料 有无与传染病病人接触史(潜伏期内) 发病地点是否为疫区或到过疫区 免疫接种史及既往患传染病史 发病季节 发病年龄 职业 有无向下传染病例 临床资料 病史及症状潜伏期长短,起病的缓急,发热特点、中毒症状、特殊症状(菌痢的里急后重、脓血便、脊髓灰质炎的肢体弛缓性瘫痪、肾综合症出血热的“三痛”等) 体格检查如猩红热的红斑疹,麻疹的口腔粘膜斑,百日咳的痉挛性咳嗽,白喉的假膜,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皮肤瘀斑,伤寒的玫瑰疹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大部分细菌性传染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唯伤寒减少,布鲁氏菌病减少或正常。绝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白细胞部数减少且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但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总数多增高。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尿常规: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患者尿内有蛋白、白细胞、红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