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走向近代化迥异文化研究论文.docVIP

中日两国走向近代化迥异文化研究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日两国走向近代化迥异文化研究论文.doc

中日两国走向近代化迥异文化研究论文 提要:中日近代化的速度与结果差异巨大,对此,已经有很多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拟从不同的民族传统、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经济基础、被迫开国后政府的不同对策与作用等几个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其必然性,以鉴往知今。 关键词:中日近代化脱亚入欧中体西用差异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同样面临着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威胁。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近代文明之光开始透进沉沉神洲。1853年,美国海军一支小型舰队,野蛮驶进江户湾的蒲贺港,“我自闭关眠不动”的日本朝野,也诚惶诚恐地感受到了近代文明的威力。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接触西方文明相距仅十余年,但迈向近代化的速度与结果的差异是惊人的。中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用了近70年,才完成了近代化的一部分,这期间,中国丧权辱国,走上沦为半殖民地的扭曲发展道路。日本则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150—200年走过的道路,20世纪初日显世界强国端倪。个中原因及带给我们的教训,值得深究,这固然有由于当时中日两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不同,中国所遭到的殖民侵略的压力远大于日本[1],而且日本也曾受惠于中国的外因,但主要在于当时两国文化类型与民族传统的差异、社会的稳定性、经济基础及当时政府开国后的不同对策的迥异等的内因。对于它们的进一步探讨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也有现实意义。关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日本学者成果较多,中国较少。今笔者不辞浅陋,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些思考,祈望赐教。 一、不同文化传统造就民族性格的迥异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属于宽容、温和而保守自闭的大陆性农耕文明,以孝为先,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组织劳作。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在巩固封建政权方面绝对可称为明智之举。但是,当世界进入近代化--也就是随着商业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革新,世界从经济上进入工商业主导时代、政治上资产阶级入主国家政权的时候,这种封建政权及其经济基础空前的稳固性却成了社会前进的最大阻力。古人很早就把中国看作是天下的中心,把周边民族或国家称之夷、蛮、戎、狄,产生了华夷思想。由于周边国家的臣服,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常常是册封与被册封的隶属关系,中国成为册封体制的中心,外国使臣朝觐时都要跪拜磕头,这就更强化了“皇皇中华,四夷来朝”的思想。中国又很早形成了独立的文化体系,并且成为文化输出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周围的地区,往往是中国给予文化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别国文化流入,但它们不可能成为主流和改变原有文化的本质,相反,总要受到儒学的改造。所以,古代中国人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资本主义以前的文化诚然是光辉的,但就因为太光辉,在变革时期不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2]久而久之,这种优越感和自信心就蜕变为夜郎自大的观念,对外国和外来文化总是不能正确对待和虚心学习。清末,即使中国已经落后,本土文化已经呈现保守,但上述传统观念依然非常强烈。顽固者自不必说。显然,传统文化观念模糊了中国统治者的视线阻碍了对世界文明的吸纳,这是中国越来越走向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属于海洋性国家,其海洋性文明的特征是发散性,具体说就是开拓精神、开放性特征,以忠为先。日本四面环海,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处于相对孤立的环境。对这一事实的反应以及为了生存和发展,日本民族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吸收外部文化,以打破孤立的倾向,在知识方面的表现就是对外国的事物什么都想知道的求知欲。日本不是文化发源地,在公元3世纪以前尚无文字,在7世纪以前也没有系统的政治法律制度,公元645年大化革新以后,日本全面学习中国文化,使自己的文化迅速地产生了飞跃。对日本人来说,所谓外国,就是长时期内经常给自己带来文化的地方,来自外国的事物往往给自己带来新的便利和富裕。在幕府末期,虽然也有人提出过以日本为中心的华夷思想,但由于日本不是册封中心,也没有文化输出的传统,所以日本的华夷思想的基础十分薄弱,它并没有给日本学习更先进的西方文化造成多大的影响。对日本人而言,一个明显的逻辑是,中国文化是外来的文化,西方文化也是外来的文化既然可以学习移植中国文化,而且效果又那样理想,为什么不能学习移植当今先进的西方文化呢?总之,日本的传统文化观念使日本能够比较理性,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儒学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远也不及在中国那么牢固和深远。这种状况为两国的近代化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江户时代之前,思想文化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佛教而不是儒学。进入江户时代以后,朱子学才取代佛教成为统治思想。但是,在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的日本思想界,朱子学世界观迅速瓦解,在日本,由于没有通过像科学这种形式使儒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官方教科书和现实化的择官准则,儒

文档评论(0)

wdhtm3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