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教案.docVIP

【编辑推荐】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编辑推荐】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教案

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六单元第2课教案 课程目标:了解詹天佑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幼童出洋时间、目的。滦和大桥、京张铁路。保路运动、中东铁路。 理解:幼童出洋意义及失败原因。阻碍铁路建设的因素、詹天佑的开创性贡献。詹天佑进行路权斗争的实质。 运用:近代铁路事业步履维艰和今天中国发展铁路运输网对比。路权斗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归纳詹天佑一生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詹天佑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爱祖国、刻苦钻研、不畏艰难 重点:詹天佑为中国铁路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难点:晚清铁路事业受阻的原因;詹天佑个人业绩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幼童留学生 1、出生:1861年出生在广东南海县一个茶商家庭。 詹天佑父亲詹兴藩时,遇上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的大炮把长期控制外销贸易的“十三行”轰掉了,在广州的外贸小商人,开始衰落。不久,詹氏的茶行也宣告破产。詹兴藩一家由广州迁往南海,一边读书,一边种田,以维持家计。 2、赴美留学: (1)他十岁时,清朝为推进洋务事业,宣布招收12~14岁幼童赴美国留学,培养洋务人才。这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开端。詹天佑被选中。1872年,詹天佑随第一批30名幼童踏上赴美留学的远洋轮。 同治六年湘系军阀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中国第一个留美的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向他献了一个选派幼童出洋赴美的“条陈”。三年后,这个“条陈”终于得到清政府的批准。留学生共分四批,名额为一百二十人,年龄为十二至十五岁。清政府并指定容闳到香港主持“选送幼童出洋肄业”的招生工作。 此时,詹兴藩有个同乡在香港经商,名叫谭伯村。他非常喜欢詹天佑。 1871年春天,谭伯村特地从香港赶到南海,劝詹兴藩不要放弃詹天佑留洋的机会,说这是“洋翰林”,一辈子的“铁饭碗”。而詹兴藩迟疑不决,直到谭伯村答应把自己的第四个女儿(詹天佑的夫人谭菊珍)给詹天佑配亲,这事才算定了下来。 (2)经过暂短的适应与语言培训后,詹天佑先后考入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西海纹海滨男生学校、丘屋高级中学。1878年,詹天佑以全班第一、全校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丘屋高中。留美期间,詹天佑深感中西方发展的差距,目睹了美国铁路事业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3)1878年,他考入耶鲁大学雪菲尔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科,决心学好西方先进科技,报效祖国。大学期间,他学业成绩优秀,并在第三年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学士学位。 (4)1881年保守派官僚以美国发生排华事件和留学生“抛荒中学、背弃孔孟之道”为由,取消留学事业。留美学生分批回国。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美国完成耶鲁大学学业的。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这样,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 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在他们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詹天佑回国前,曾有美国同学劝他留下,对他说:“贵国贫穷,既无筑铁路之器材,亦无筑路之人才,以君之学识,如应聘美、英,当可宏图大展,阁下之生活亦可丰裕。”詹天佑谢绝了,回答道:西方国家虽富,那是外国,我要学习其先进的科学知识,却不能眷恋其物质享受;中国虽贫虽弱,她却是生我养我的祖国,现在正需要我回去贡献所学,把她建设得富强起来。如不以所学报国,何以对祖国人民与家乡人民? 点拨:派幼童留学体现了中学对西学的被动吸纳和接收;而最后幼童回国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学的排斥、抗争。 学思之窗:你认为这种教育目的会不会在幼童身上产生中学与西学的矛盾?幼童留学夭折的主要原因会不会与此有关? 中学和西学在教育目的上肯定会产生矛盾,这也是幼童出洋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学体现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满腹儒家经纶、满口仁义道德、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奴才,而西学不光是要掌握格物致知的西方科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具备独立人格,向往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公民,甚至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封建官吏主观设想幼童的最佳模式是掌握西学来为中体服务,但在实践中,幼童在接触西学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西体”的影响,这样必然出现封建势力所深深恐惧的西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en0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