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临床免疫 学习目标: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参与成分,人工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区别。 2、熟悉:各型超敏反应引起临床常见疾病及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人工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剂种类及接种注意事项,免疫学诊断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对抗原发生免疫效应时,所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 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分为四型: I型:速发型或过敏反应 II型: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III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IV型:迟发型 一、Ⅰ型超敏反应(IgE介导) 变应原(allergen):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主要特征: ①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 ②患者通常出现生理功能紊乱,而不发生严重的组织损伤 ③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1、变应原 (1)吸入性变应原:花粉、真菌孢子、粉尘、皮屑、羽毛、螨等。 (2)食物变应原:鱼、虾、蛋、奶、蟹贝等食物。 (3)药物: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先锋霉素、有机碘等。 (4)其他:动物免疫血清、昆虫或其毒液、石油、橡胶、 化纤、塑料制品 进入体内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 2、抗体:IgE,其次IgG4。 3、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负反馈调节。 (二)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 2、发敏阶段 3、效应阶段 (1)早期相反应:组胺、激肽原酶、肝素 (2)晚期相反应:白三烯、前列腺素D2、 血小板活化因子、细胞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发挥负反馈作用: 1、直接吞噬、破坏肥大细胞等脱出的颗粒。 2、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 3、释放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 4、释放磷脂酶D,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全身性过敏反应 (1)血清过敏性休克: 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 (2)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 2、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鱼、虾、蟹、蛋、奶等 3、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和哮喘) 花粉、尘螨、真菌和毛屑等。 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或血管性水肿) 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及冷热刺激等。 (四) 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1、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 2、通过皮肤试验检测变应原。 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 减敏疗法: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的变应原 3、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解除平滑肌痉挛、使毛细血管收缩)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生素C等:(解除平滑肌痉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二、 Ⅱ 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或细胞溶 解型 (cytolytic type) 超敏反应。 特点:①主要由IgG、IgM介导 ②通过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损伤靶细胞。 ③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细胞。 (一) 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活化补体溶解靶细胞 2、通过调理、免疫粘附作用吞噬靶细胞 3、通过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 4、导致靶细胞功能亢进 图5-2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输血反应 (ABO血型不符) 2、新生儿溶血症(Rh阴性母亲、母亲O型) 3、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磺胺、安基比林等)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服用甲基多巴类药物或某些病毒感染) 5、Goodpasture综合征:肺—肾综合征 6、Graves病:甲亢 三、Ⅲ型超敏反应 又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特点:①主要由IgG、IgM、IgA介导 ②中等大小IC沉积是致病的关键 ③激活补体后吸引中性粒细胞,中性 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是引起损伤的主 要因素。 ④ 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为主的免 疫病理改变是临床的主要特征。 (一) 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