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论刑事上诉审构造.pdf
论刑事上诉审构造
孙 远
摘 要:刑事上诉审构造,是指为规范上诉审与初审之间的关系,法律对刑事上诉审的审判对象、审理范
围、审理方式、裁判方式等的规定所构成的整体格局。上诉审构造各构成要素的搭配须遵循一项基本原理,即
审判对象与审理范围决定审理方式与裁判方式。在比较法上,存在三种典型的上诉审构造类型,即复审制、续
审制、事后审查制。我国法律针对刑事上诉审构造的各方面要素,均已有不同程度的规定,但是未能对四方面
要素的关系作出合理安排。因此,在立法没有对上诉制度作出根本性变革之前,可以考虑以上诉理由为标准,
对二审案件进行分流,从而尽可能实现刑事上诉审构造的合理化。
关键词:刑事上诉审构造;复审;事后审查;上诉理由
作者孙远,法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副教授。
一、刑事上诉审构造之含义
刑事上诉审构造这一概念带有易混淆性,前些年,我国学界曾就刑事诉讼构造展开过深入探
讨,[1]由此容易令人误以为上诉审构造是诉讼构造的一个下位概念。其实,刑事上诉审构造与刑事
诉讼构造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与功能上均无瓜葛,二者只是采用了类似的表达方式而已。
通说认为,刑事诉讼构造是指 “主体”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尽管对所谓 “主体”
的范围尚有不同意见,但这并不妨碍学界在 “应从主体之 地‘位与关系’角度去界定刑事诉讼构
造”这一点上达成一致见解。[2]对刑事诉讼构造概念最有影响力的界定是李心鉴提出的,他认为:
“刑事诉讼构造是由一定的诉讼目的所决定的,并由主要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中的诉讼基本方式所
体现的控诉、辩护、裁判三方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3]但是,刑事上诉审构造却不能从各诉讼主
体的地位与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因为既然刑事上诉审亦属刑事诉讼程序的组成部分,那么 地“位
*本文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师基金项目 “刑事证据调查的范围与程序”项(目编号:182040307)的研究成果之一。
代表性文献有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1]2007
年版;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等。
参见宋英辉:《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第19页。
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3]
与关系”意义上的刑事诉讼构造在初审与上诉审中自然也应当是一以贯之的,上诉审构造作为另一
独立概念,并非意在描述或塑造各主体的地位与关系,而是另有其他功能,否则这一概念根本没有
存在的必要。
由于以往的研究对上诉审构造这一概念没有作出清晰的界定,导致了混乱局面的产生,上诉审
构造、上诉制度、上诉程序、审级制度等概念,在我国学界处于一种被混用的状态。由此造成了以
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第一,将根本不属于上诉审构造的问题纳入此项下展开探讨,以致无法
取得真正有价值的结论。第二,对真正属于上诉审构造的问题,却未能根据上诉审构造的基本原理
展开研究,从而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甚至完全错误的结论。
第一种错误在学界针对二审全面审查原则的讨论中得到体现。通说普遍认为二审全面审查原则
有“悖法理”,应予废除,[4]对此观点笔者亦基本赞同,但关键问题是,该原则所违背的究竟是哪一
项 “法理”。一种颇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将全面审查原则作为一种上诉审构造的错误安排来考虑的。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指出:“西方国家刑事上诉制度中单独针对法律问题进行的上诉审理在全面审查
的视野中根本没有任何存在的空间……因此,从审理范围来看,我国刑事上诉制度应当属于事实复
审模式,而跟法律复审模式基本上不沾边。”[5]其实,全面审查原则要求二审法院不受上诉、抗诉
范围的限制,其实质显然是一项违反不告不理原则的规定,学界对此基本已有共识,[6]而不告不理
作为一项调整控诉与审判关系的原则,显然应当是在刑事诉讼构造项下讨论的问题,与上诉审构造
并无关联。因此,全面审查原则的存废也就不可能是一个上诉审构造的问题。实际上,刑《事诉讼
法》第222条 本(文所引法条若无特别指出,均指2012年修改后的 刑《事诉讼法》)所指的全面审
查岂止是在法律审中没有存在的空间,即使在西方各国针对事实问题的复审制立法例中,只要其遵
循不告不理的控审关系,亦不可能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