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叶天士《临证指医案》脾胃病证治思想探析.pdf

叶天士《临证指医案》脾胃病证治思想探析.pdf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叶天士《临证指医案》脾胃病证治思想探析

中文摘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病 证治思想探析 摘 要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是清代著名的中医 临床家。他一生博采各家之长,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论治体系,从而成为有清一代治温病第一家。他对内伤杂病 的辨治也颇有成就,其特色在于对脾胃学说的发挥和从脾胃 论治全身疾病。《临证指南医案》是叶氏医案中内容最丰富 的一部,其中精深的脾胃学术见解,以及清新、圆通的从脾 胃论治的方法,体现了叶氏对临床各科的学术造诣。因此, 研究叶氏医案中关于脾胃的论述,对弘扬叶氏学术精华,提 高中医临床疗效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叶氏 的代表著作《临证指南医案》,总结出了叶氏脾胃病证治思 想的学术渊源及特点。 叶天士对脾胃之生理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认为“纳食 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高度概括了 脾胃之生理及两者的病理关系。即在重视脾胃共同作用的同 时,为了弥补东垣学说之不足,又重点突出阐发了胃阴的生 理作用。就脾胃的生理作用,概之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脾与 胃,一阴一阳,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脾胃升降相因。 另一方面就胃本身而言,胃阴又是与胃阳相对的,在制约胃 的阳体之燥性的同时,又发挥着濡润作用,令胃腐熟水谷。 正因为胃以降为和及胃性燥喜润的特性,所以胃阴的濡润作 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叶氏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胃为 中文摘要 阳土,宜凉宜润”、“阳明阳土,得阴则安”等著名的学术观 点。 在治疗方面叶天士主张脾胃分治,创立了养胃阴说。脾 阳宣温运,叶氏认为“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而守中及 腻滞皆非。养胃阴法是叶氏脾胃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甘入脾胃,因此叶氏的养胃阴法,主要是以味甘性凉 为主。 叶天士的脾胃思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①法取东垣。 叶氏对内伤杂病的辨治,深受东垣学说影响,对《脾胃论》 推崇备至。提出:“脾胃为病,最详东垣”,“内伤必取法乎 东垣”。对脾阳不足之证,叶氏继承了东垣补脾升阳之法, 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了通补胃阳说。②脾胃分治。叶氏认为, 膊与胃虽同属中土,但其功能有别,喜恶不同,故提出了“胃 喜润恶燥”的观点。认为东垣升降之法是针对脾气虚所设, 对胃腑而言,不可采用温燥治脾之法。③创立胃阴学说。叶 氏在临床中发现口干口苦、纳运不良、津枯肠燥、大便干结, 尤其是饥不纳食、胃中时有烧灼感,干呕呃逆,渴欲饮冷及 形体消瘦等症状实为胃阴损伤所致。胃阴受伤津液不能上承 则口干口苦,津液不能下行则大便干结;胃阴不足,功能失 常,则不饥或饥不欲食;胃气上逆则干呕呃逆。对此叶氏反 对概用升补脾阳之法,倡导保护胃阴,运用甘平或甘凉濡润 之品以濡养胃阴。④胃分阴阳。叶天士不仅重视胃阴,而且 亦重视胃阳。在继承李东垣升发脾气的理论基础上又有所发 挥,认为胃阳在消化食物、开合纳谷、镇逆降气等方面起重 要作用。⑤胃以喜为补。叶氏在创立甘凉濡润胃阴大法的基 础上,提出了“胃以喜为补”的观点。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中文摘要 喜凉喜润。⑥重视脾胃。叶氏对脾胃理论的发挥在脾胃病证 中有大量的临床实践和验证。实际上,在外感病、内伤病如 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及肾系病证的治疗中都可 以发现叶天士对脾胃重视的学术思想。 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的病案举例分析得出,无论外 感还是内伤杂病的辨治,叶氏皆重视脾胃功能,尤重胃中阴 阳的协调平衡。任何一方偏胜偏衰都会发生病理改变。清末 医家林佩琴《类证治裁》精辟地总结了叶氏从脾胃论治的经 验,阐明了叶氏脾胃分治、胃再分阴阳的具体论治法则:“治 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 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治胃阳虚,食谷 不化,用通补,如人参、益智、陈皮、厚朴、乌药、茯苓、 生术、半夏、生姜;治脾阴虚,胸嘈便难,用甘润,如甘草、 大麦仁、白芍、当归、杏仁、麻仁、红枣、白蜜;治脾阳虚, 吞酸嗳腐,用香燥,如砂仁、丁香、炒术、神曲、谷芽、干 姜……”。此乃应用叶氏临证经验之指南。 总之,叶天士对脾胃生理及病理及其病证治法、用药的 认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其创立了胃 阴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uotuo00757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