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集聚指向的判断 ◆指标:加工系数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 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p75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钢铁、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酿造、制糖业等。原料指向工业 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酱油制造业等。消费指向工业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等。自由指向工业(波斯湾、墨西哥湾;纽约) (二) 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应用 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业的劳动力指向程度。---p76 ?? 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力指向性产业。 一般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分散的工业大都是劳动系数高或对集聚利益要求不高的行业。 目前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 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就是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的典型例子。 * (三) 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 “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重化学工业集聚带。 20世纪70年代后,这种集聚有所缓和,特别是京滨工业地带的临海工业的集聚出现停止。 因为地价和劳动费上升造成了生产费用的增加。 三湾一海地区(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日本石油化学工业原料依赖进口,为了获得大量的原料,节省运输费用,本区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润,本区几乎集中了日本全国的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建材造船等基础工业。该地区钢铁总量占全国的96%,全国几乎100%的的石化工业和造船业以及绝大部分汽车工业都集中该地区。日本化学工业以炼油、石油化学为中心。 *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1)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 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 一般理论。 * 五、理论与现实---???(2)-p282??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 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 同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 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 * 参考论文 1、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看我国乡镇企业的布局,立英,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4期 2、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看企业跨国投资的动机及地点选择,邱慧芳,经济师-2002年7期 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地理教育,01年1期 4、论工业区位的迁移—以韦伯工业区位论为例,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期 * *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第四节 行为区位理论: 收益 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重点讲解韦伯工业区位论-------伴随着西欧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以研究成本和运输费用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区位论。其先驱者是龙哈德(W. Launhardt),而集大成者是德国经济学者韦伯,后来又有胡佛等一系列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 一、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出版《工业区位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背景: 在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地域间人口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 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选择了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经济活动基本环节中的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 目的:----试图说明与解释--- 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 在此之前,韦伯已对1860年以后德国的工业区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著有“工业分布论”一文,这成为其工业区位论重要的实证研究基础。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 ----意义: 如同农业区位论鼻祖杜能一样,韦伯是第一个系统的建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体系的经济学者。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经典著作,对现实工业布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就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gb2828.1-2003抽样检验培训解析.ppt
-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化学 第四章 第2节 第1课时 铝与铝合金课件 鲁科版必修1解析.ppt
- GB2828抽样检验标准的使用解析.ppt
- 【金版学案】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必修2第7单元第2课时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解析.ppt
- GBT_228-2002金属材料_室温拉伸试验方法解析.ppt
- 【聚焦考向+金版教程】2015届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7课解析.ppt
- GBT2828.1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解析.ppt
- 【决战2014高考—新课标】生物一轮复习课件:1.3.2ATP的来源——细胞呼吸解析.ppt
- GBT5313厚度方向性能钢板解析.ppt
- 【课件】3.1分子和原子解析.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