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比较辨析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思考: 1.为什么调查的是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而不是单子叶植物的? 2.调查的基本步骤? 3.取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如何进行计数? 记数方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3、迁入率和迁出率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4.完善下表,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 例.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2007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表所示。 ③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_____________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2)对于洞庭湖区的鼠患,有人主张投放高毒性的灭鼠药,在短期内迅速杀死大量东方田鼠。你赞成这一方案吗?请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说出两点理由。 (3)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 课标要求 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及其原因,指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③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解决实验问题 ④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 2、水平结构 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类型比较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实施该实验的基本步骤? 2.怎样采集小动物? 3.采集的小动物如何保存? 4.需借助什么仪器对小动物进行观察 结果分析 构建数学模型: 实验再探究 温度、营养物质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吗? 试管 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温度、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试管 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A 10 — 0.1 28 B 10 — 0.1 5 C — 10 0.1 28 (2009·江苏高考)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 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 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B 生物群落 研究池 塘群落 种群种类 优势种群 群落演替 种间关系 群落的 空间结构 种群位置 池塘的范围和边界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苔原 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___,群落的结构也_____ 愈多 愈复杂 竞争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A 生物B 生物A 生物B 生物数量 时间 C A B 1、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2、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例: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种间关系 捕食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A 生物B A B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数量上“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 生物A为被捕食者,生物B为捕食者 例:牛与草、狼和羊、青蛙和昆虫 生物数量 时间 A宿主(寄主) B寄生虫 寄生 体表寄生 B A 体内寄生 B A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例:蛔虫和人、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菟丝子和大豆 互利共生 生物A 生物B 生物数量 时间 A B 1、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2、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减少,同时增加,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例:大豆与根瘤菌、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 1、垂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