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讲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ppt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一、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二、书院的性质与类型 三、书院的功能与活动 四、书院的特色与精神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国钧、王炳照、李才栋《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杨慎初、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略》,岳麓书社1986年版 4.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三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影印资料),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一、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1、书院的产生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书院作为教学形式是诞生在唐末五代,书院制度的形成是在宋代。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五代的庐山国学。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书院的组织形式,可以上溯到两汉时期的“精舍”(或称“精庐”) ; 《后汉书·儒林传序》:“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 “精庐”或“精舍”是在六朝时期成为僧道传经讲道之地; 唐以后又多了一些儒士隐居读书之处的意义。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书院之名起于唐代,有官民两途,分别为读书人的书房和中央政府的宫廷图书馆,但最早出现于民间。 命名为书院的读书人治学之所,最初有今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李公书院、河北满城张说书院、湖南攸县光石山书院等4所 。 一种观点认为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五代的庐山国学。但是,邓洪波认为民间书院出现不久,就已担负起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开始了教学活动。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创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的福建漳州龙溪松洲书院,办学活动时间至少达10年以上,可以视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 。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邓洪波认为唐代民间书院至少有49所,东西二都官方丽正书院2处,集贤殿书院4处,二者合计55所。其中高安幸氏桂岩书院、德安陈氏东佳书堂(又称东佳书院、义门书院)、龙溪东洲书院等,或开馆授徒,或藏书教学,已经具备完全意义上的学校性质。 五代十国,民间13所书院,明确记载有教学活动的有8所,占总数的61.53%,说明学校性质的书院已逐渐成为主流。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2、书院在五代产生和在北宋兴盛的原因 第一,五代时期时期学校教育荒废,而北宋初年官学未兴;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说:“是时未有州县之学,先有乡党之学。” 袁燮在《四明教授厅续壁记》中说:“集一时俊秀相与讲学,涵养作成之功,亦既深矣。而问其乡校,惟兖、颖二州有之,余无闻矣!” 朱熹说:“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或就而褒表之。” 吕祖谦说:“窃尝闻之诸公长者,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第二,北宋推行崇儒重文政策和科举考试的激励作用; 第三,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少石山房笔丛》中认为:“雕版肇自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 雕版印刷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图书印刷和流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便,为书籍藏书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第四,受佛道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首先,许多书院是由原来的寺观“因袭增拓”而成; 其次,佛道寺观选址对书院产生了直接影响; 僧道往往选择山林名胜之区建立寺观,既是传教之地,更是一个文化场所。禅林寺院作为修道讲习之所,并订有详密的讲授佛经的规程,书院地点的设置、学规的制定、讲学活动的方式,均受到佛教禅林讲学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枕流桥 白鹿洞书院——独对亭 岳麓书院 俯瞰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一角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再次,佛教禅林清规对书院管理制度的影响。禅林佛寺的住持、长老和道观的道长,大多是一些知识渊博的人。书院称掌教的为“山长”、“洞主”,就源自佛教的“长老”。 第二讲 中国书院教育及其精神 《程董二先生学则》 居处必恭。居有常处,序座以齿;凡坐必直身正体,勿箕距倾倚,交踁摇足,寝必后长者,既寝勿言,当昼勿寝。 《禅苑清规》 坐必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