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三 木炭还原氧化铜
实验目的
1.寻找并掌握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
2.掌握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演示的规范操作和获得成功的关键。
3.初步学习实验研究方案的制定,学会实验研究常用的简单比较法。
4.了解和初步尝试试验设计中常用的正交设计。
实验用品
试管、铁架台、铁夹、附导管的橡皮塞、药匙、研钵、托盘天平、称量纸、煤气灯、酒精喷灯、酒精喷灯、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火柴、炭粉、氧化铜粉、澄清 石灰水。
实验步骤及要求
1.选择下图装置为本实验装置。其中加热灯具可酌情更换。
2.分析并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诸多因素,从中挑出几项主要的因素,设计出简要的比较法,测试该几项因素对实验影响作用大小的实验方案(设计前可参阅本实验“实验探讨”部分和“参考文献”提供的相关内容)。
3.按实验设计的方案制作有关试验表格,并逐一进行规范的实验测试。对各项的现象、结果做认真的记录。
4、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进行分析、综合,写出自己的观点、体会,并写出该演示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
5.如时间较宽余,可选择正交试验法进行研究(设计前也可参阅本实验“实验研讨”部分和“参考文献”提供的相关内容)。在按正交表进行实验测试后,同样需要对实验结果即相关的记录作分析、研究,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写出实验的最佳条件和操作要点等。
实验探讨
1.碳和氧化铜充分反应其理论上的质量比为1:13.3,但实际进行反应时,试管里的氧气要消耗一些炭粉。且反应中还会产生一氧化碳,故炭粉的用量就会偏高。有人曾想提出以1:1、1:5、1:7、1:10、等的质量比来做实验,当然比例太大或太小,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要现象明显,反应速率快,这就要通过自己动手摸索,否则,既浪费试剂药品,又得不到理想的结果,有时甚至还会使实验失败。
2.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反应物实际的最佳质量比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反应试管的大小、火焰的温度、反应物颗粒的大小及混合的程度、反应物堆积的形态,反应物的含水量等等。所以说,影响本实验最终结果的因素不仅仅是反应物的质量比。在影响实验结果众多的因素中,试验者可以对每种因素作试验分析,也可凭自己的经验从中选择影响较大的几项因素作试验分析。在本实验中不少研究者认为反应物的质量比、反应物研和的程度、反应物的干燥程度及加热灯焰的温度等是较为主要的几项因素。
3.试验设计是进行实验研究的有力工具,其具体的方法很多,如全面试验法,简单比较法和正交试验法等等。其中简单比较法是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中常被研究者选用的,因为这种方法实验量少,结果的处理与分析也较方便。例如,化学实验中不少制备实验的产率主要受着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原料配比三个因素的影响。如果设计时把每个因素都分为五个不同的水平进行平行测试,那么可以把三个因素五个等级分别用字母和数字表示,并排列成表(见表2-7)。
表2-7 三因素五水平测试示例
A B C (温度/℃) (反应时间/min) 两反应物的质量比 1
2
3
4
5 A1(100) B2(2) C1(2:1) A2(120) B2(4) C2(1:5:1) A3(140) B3(6) C3(1:1) A4(160) B4(8) C4(1:1:5) A5(180) B5(10) C5(1:2)
从表2-7可知,要得出是哪个因素的最佳组合,需要对各因素的所有水平进行全面搭配试验,既要分别分别搭配:A1B1C1 ,A1B1C2 A1B1C3 A1B1C4 A1B1C5 A1B2C1 A1B3C1 …A5B5C5 共53=125次实验。这种对每一种组合都进行测试的方法称为全面试验,显然全面试验的测试次数往往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实验有五个影响其结果的因素,每因素又分为5个水平,那么就要做55=3125次测试。这样大的工作量在客观上既不允许,同时也没有必要。对于一般中学化学教学实验大多采用简单比较法进行有选择的测试。例如上述三个因素的实验,在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影响大小时,可先将其余因素固定在某一个因素的水平上(常选择中间水平固定),即采用变化一个因素固定 其他因素的方法进行逐一测试。如先测试A因素,则可固定其余两个因素于B3C3上(也可选B1C2等任一组合),用B3C3分别与A1、A2、A3、A4、A5测试5次。如果测试结果表明A4水平的值最理想,则可固定A4,在固定C3,用A4、 C3分别与 B1、B2、B3、B4、B5测试5次,可得到B因素的最佳水平。假设其最佳水平为B2,则可以下结论说上述三个因素五个水平的诸条件组合的测试结果以A4B2C1的组合为最佳。用这种方法安排测试,工作量可大可大减小,而给出的结果一般即为最佳组合或接近最佳组合。当然这种方法所得信息不够全面、丰富,而且如果不重复测试,也无法排除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