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脑伤寒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脑伤寒教案

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吴正蓉 课程名称 病理学 课次编号 25 授课日期 2003.11.11 授课年级 七年制2001 授课方式 理论课 授课内容 流脑、乙脑、血吸虫 学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1.掌握流脑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掌握乙脑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掌握流脑和乙脑的区别。 4.掌握血吸虫病的病变特点 (含重点、难点) 主 要 内 容 1.流脑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乙脑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流脑和乙脑的区别。 4.血吸虫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血吸虫病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复习思考题 1.试列表比较流脑、乙脑的区别 2.乙脑的病变性质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病理变化? 3.试述虫卵结节的形成及发病过程。 参考文献 教 材 1.和瑞芝主编。病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杨光华主编。病理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3.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教研室意见 符合大纲要求,同意实施。 主任(教学组长): 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时间 分配 媒体选择 板书设计 流脑、乙脑、血吸虫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P206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P208 三、血吸虫病P389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1、临床特征: ①冬春季(3-4月),儿童,发病率2.5/10万 ②症状体征: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 皮肤瘀点、瘀斑(结膜、口粘膜); ③喷射性呕吐、嗜睡、烦燥、尖叫、项背疼痛、颈项强直、囟门紧张 2、发病机制 ①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②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③易感人群:6月~2岁 元凶:脑膜炎双球菌G- OO 成对排列,仅存在于人体,A群为主→侵入鼻咽部→菌血症、败血症→脑膜化脓性炎 3、病变特征: ①血管炎:血管周围出血及血栓形成 ②化脓性脑膜炎:大体及镜下 4、临床病理联系 颅内压增高 脑膜刺激征 颅神经麻痹 脑脊液变化 5、特殊类型: 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时间 分配 媒体选择 败血症休克型(华-弗氏综合症) 脑膜脑炎型 慢性败血症型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1临床特征: ①夏秋季(7-9月),儿童(10岁),热、亚热带 ②持续高热,意识障碍伴惊厥、抽搐 ③血像略高:WBC↑ ④后遗症:失语、痴呆、耳聋、癫痫、强直痉挛 ⑤CSN:正常或抗体升高 2、发病机理 ①传染源:人和动物:猪 ②传播途径:蚊虫叮咬,库蚊可经卵传代 ③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儿童10岁 元凶:乙型脑炎病毒,RNA病毒 蚊虫叮咬→病毒入侵人体→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病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免疫)→隐性感染或发病→直接破坏、免疫损伤→脑实质变质性炎 3、病理变化:变质性炎 大体:充血、水肿(脑回变宽、脑沟变浅),切面可见点状出血或粟粒大小软化灶(散在或成群) 镜下: ①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血管套 ②神经元变性、坏死,甚至软化灶形成: 神经元肿胀,Nissl小体消失,核偏位、空泡变 神经元核固缩、溶解、消失 噬神经现象、卫星现象 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教案用纸 教 学 内 容 时间 分配 媒体选择 筛状软化灶 ③小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结节 4、临床病理联系: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嗜睡、昏迷 颅内压升高 颅神经损害 痴呆、失语、瘫痪 三、流脑与乙脑的区别      流脑         乙脑 病原体  脑膜炎双球菌   流行性乙脑病毒 传染途径 呼吸道      虫媒、蚊类为媒介 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   家畜、家禽、人 流行特点 冬春、幼儿、散发 夏秋、儿童、亚热、热  临床特点 颅内高压和脑膜刺 睹睡、抽搐、昏迷等脑      激征为主     实质损害为主 病理特点 脑、脊髓膜急性化 脑实质NC变性坏死为      脓性炎      主的炎症 脑脊液  混浊,C↑↑(N↑) 透明、C↑(Ly↑)Pro、      Pr↑、糖氯↓   糖氯正常,无细菌      细菌阳性 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 一、血吸虫病的危害及流行情况 血吸虫病是指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我国为日本血吸虫病(S.Japanicum)。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十三个省市,水稻作物区,广东、广西、福建等五省市基本消灭了血吸虫。流行广,发病率高,引起血吸虫性肝硬变,巨

文档评论(0)

wanni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