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一语文-师评-徐青松《荷塘月色》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听课内容:《荷塘月色》 执 教 者:徐青松 班级、科目:东港三中 高一25班 语文 授课时间:2008年3月15日上午第2节 评 课 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 评课时间:2008年3月16日 评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 主 持:温长军 记 录:邵克昱 以点带面,感悟文本内涵 ——评徐青松老师《荷塘月色》 温长军:昨天,我们一起听了徐青松老师所上的《荷塘月色》一课,今天,我们坐在一起对这堂课进行一下点评,请大家畅所欲言。下面,先请徐老师谈谈她的感想—— 徐青松:《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是必修二中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脱俗的月下荷塘图。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使注意从意境这方面进行切入来学习欣赏这篇文章。“意境”顾名思义,即“意”与“境”的组合,意为作者的情感,而“境”则为外在事物,所谓“意境”即为作者内在情感与外在景物的有机结合,情景交融。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注意让学生体会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写荷塘月色时所用的语言之美,并探究语言刻画的手法,其次是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蕴藏的情感,紧扣开头的第一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对全文进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鉴赏文章的语言,欣赏美丽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课时从景入情,对其情感和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质相称,形神俱美的艺术品),古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散文的美表现咱内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结合。《荷塘月色》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最为得意的地方就是评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评点课文时,学生对于文章的点评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学生的点评替代教师的讲析,例如:有一位学生说: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形状的不规则也写出了荷塘回环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则写出了荷叶之多,亭亭写出了荷叶之高,荷叶的动感,荷叶的美,叠加了袅娜,节奏羞涩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娇羞之态,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写流水则脉脉一词来描述,把水写活了,写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叠词的句子让学生改写,对比改写之后与之前对照,有什么不同,领会叠词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让学生举出使用叠词较多的诗词,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学会从语音,语言节奏的角度来鉴赏诗词、散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处,此处教师的预设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发生成,避免了出现老师预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学生在对比中也学习到了方法。 而谈起本节课的不足,则有很多,试举一两个作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处便在引导学生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的时候教师只注重了自己的预设,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导,以至于教师一味的把学生往自己设定好的路子上引,却引不过来,学生不明白教师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此,让我感觉到在预设与生成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个是上课时的语速太快,提问时没有注意语言轻重缓急,让学生不能抓住问题的要点,使得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较慢,无法达到预设的理想状态,让学生无法从老师的语言中体味到文章舒缓朦胧的意境美。这也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石远琴:我来说三点: 一、教学角色亲切,教学节奏舒缓,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思考可能。 二、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比如对学生使用了“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在彼此的不断争鸣中逐步完善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用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解读课文,对课文语言作专题赏析;用板书简明地串出教学主题。 三、当然,对学生的不同理解,可以尊重,也有必要做出明确的判断。比方“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你根据学生的回答,说是对比;但是不是排比,要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于忠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语言赏析,应该是适合的。教学法用朗读法,也是适当的。但这节课也有一些问题:教学目标虽然定为语言赏析,但从教学效果看,还没达到目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虽然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朗读法来解决问题,但是对朗读的具体指导还不够。如学生朗读完之后,不能仅仅停在应该再快点还是应该再快点,而是要落到一些具体的词上,推敲这个词应该快点还是慢点,重点还是轻点。反复吟咏得也不够。虽然教师主朗读法为主,但分析了不少。那么如何处理整体感知与分析的问题?教师在应该分析的地方是否分析透彻?如通感,不能只讲讲通感的定义,而更应深入去领会为什么要用到通感而不是别的修辞。教师在这里提出了通感与别的比喻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很好,但并没有深入下去。关于对话。对话并不一定是师生之间的问答。有时候师生的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