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水分动态模拟.pdfVIP

半干旱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水分动态模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半干旱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水分动态模拟.pdf

第 35 卷第 19 期 生 态 学 报 Vol.35,No.19 2015年10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Oct.,2015 DOI:10.5846/ stxb201403020357 王晓学,沈会涛,周玥,景峰,李叙勇,陈国鹏.半干旱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生态学报,2015,35(19):6344鄄6354. Wang X X,Shen HT,Zhou Y,Jing F,Li X Y,Chen G P.Modeling 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n semiarid area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5,35(19):6344鄄6354. 半干旱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水分动态模拟 1,2 3 4 5 1,* 6 王晓学 ,沈会涛 ,周摇 玥 ,景摇 峰 ,李叙勇 ,陈国鹏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摇 100085 2 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北京摇 100049 3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石家庄摇 050021 4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摇 100083 5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摇 100048 6 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武都摇 746010 摘要:采用暖温带落叶阔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土壤水分的生长季内观测数据和其他辅助观测数据, 检验了Georgakakos等提出的土壤水分模型在半干旱林地的适用性。 结果表明,该模型用于模拟半干旱林地日尺度土壤水分动 态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且能够较好的反映不同森林类型的水文效应。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不同目标函数的参数敏感度 信息反映了该模型“异参同效冶现象不显著,模型结构不确定性也较小。 各参数的敏感度结果揭示了各参数在降雨入渗、深层 渗漏和蒸散部分中的控制作用。 从模型模拟的土壤水分变化通量来看,油松人工林地实际年蒸散发量大于其他林地,落叶阔叶 林地年入渗量大于其他林地,而3种森林类型林地深层渗漏所占生长季降雨量的比例都较小。 研究半干旱地区多年生人工林 土壤水分的情况,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认清半干旱地区土壤鄄大气鄄植被连续体的复杂作用关系,也为半干旱地区树种选择及造 林后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土壤水分模型;蒸散发;水量平衡;林下土壤含水量;半干旱 Modeling 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n semiarid areas 1,2 3 4 5 1,* 6 WANG Xiaoxue ,SHEN Huitao ,ZHOU Yue ,JING Feng ,LI Xuyong ,CHEN Guopeng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3 CenterforAgriculturalResources Research,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hijiazhuang 050021,China 4 Schoo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你好世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