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概念的提出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荒漠化概念的提出 1949年,奥布里维尔 (A. Aubreville) 认为非洲热带森林线后退了60-400 km,是滥伐和火烧造成的,并论述了热带森林如何变成热带草原和最终变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他把这种生态系统退化与破坏的过程称之为“荒漠化”。 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主要表现是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土地退化:是指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的土壤物质的流失、理化性质的改变、经济特性的退化及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荒漠化与荒漠的区别 荒漠化是一个生态退化过程, 它将导致土地的生产力下降, 极端情况下, 发展成为难以维持生物群落长期存在的类荒漠景观的过程。 荒漠是一种生态系统类型,荒漠景观一般只出现于干旱区,包括沙漠和戈壁两种类型, 而荒漠化不仅出现在干旱区, 也可发生在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 荒漠化防治工程: 荒漠化防治工程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牧业的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当今荒漠化防治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荒漠化防治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 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技术; 不同区域综合治理与可持续经营模式 引种繁育问题; 草场恢复问题; 生态恢复和多样性保护与重建技术; 监测与评价。 荒漠化防治研究的特点 研究的尺度上,更注重大范围的合作 研究的内容上,更注重全球环境变化下的社会经济因素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 研究深度上,更注重大尺度动态的研究 研究方式上,更注重多学科的渗透与融合。 现有的荒漠化防治举措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联合国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地球表面2/3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面临荒漠化威胁,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4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土地荒漠化后就成为不毛之地,而且正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 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km2 ,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 我国荒漠化地区的特征 (一)、气候特征;1、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2、气候干燥,降雨少,降水集中,降水变率大,蒸发强;3、冷热剧变4、风大沙多 (二)地貌特征;1、纬度偏北。2、以山地与高原为骨架。3、地貌单元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山前冲积平原(戈壁)、下陷的湖盆洼地(沙漠、湖泊、盐沼)等地貌单元组成。 (三) 土壤特征 土壤的钙积化现象普遍,主要土壤类型在黑钙土、栗钙土等,土壤中养分贫乏。 (四) 水文特征 现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年降水量可由东部地区的450~500mm,往西降至30mm,故越往西降水越稀少。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干旱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樵采开垦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荒漠化的危害 (一)土地退化 (二)生物群落退化(三)气候变化(四)水文状况的恶化(五)污染环境 (六)毁坏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 风沙流:在风力的吹动作用下,地表疏松的沙粒被扬起,并随气流搬运前进,这种沿地表运动的含沙气流称为风沙流 风沙流结构:在风沙流中沙粒在不同高度层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 输沙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 0-30cm占90%;0-10cm最集中最丰富;最大输沙量出现在1cm高度层;2cm高度层占0-10cm总输沙量的20%;3-4cm是10%;3cm以上层输沙量越来越少 沉降堆积:当风速减弱,风的垂直分速小于重力产生的沉速时,在气流中的沙粒就要沉降在地表,称为沉降堆积。 遇阻堆积:风沙流运行时,遇到障碍物使沙粒堆积,称为遇阻堆积。 沙丘的前移入侵活动 沙丘移动的速度 风力大小、沙丘高度、植被状况、沙丘分布的密度、沙丘的水分状况; 沙丘移动的方向;与起沙风的年合成方向相一致。 沙丘移动的方式 (1)前进式(2)往复式(3)往复前进式 风蚀荒漠化产生的发展的动力条件 (一)、风的侵蚀力:1、风速大小-起动风速(粒径,含水,植被) 2、风的持续时间 (二)地表温度的反复剧烈变化,气候长期严重干旱也是诱导加剧风蚀荒漠化的间接动力条件。 地表植被对风蚀荒漠化的作用 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 植物对干旱的适应(1)萌芽快,根系生长迅速而发达(2)具有旱生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3)植物化学成分的改变。 植物对风蚀、沙埋的适应 速生型适应(沙拐枣、花棒、杨柴、柽柳) 稳定型适应 选择型适应 多种繁殖型适

文档评论(0)

我是兰花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