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孙银琼释——兼论二祀-简帛研究.doc
释“??”——兼论二祀、四祀其卣铭的真伪
孙银琼
(四川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成都 610064)
摘要:论文论证了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一)《说文解字》的“??”是“辟”的分化词;(二)作册卣铭的“”当破读“辟”,其义为君;(三)二祀其卣长铭和四祀其卣铭为伪造。
关键词:?? 辟 其卣
《说文解字》中的“??”字,不见于传世文献,裘锡圭先生《释“柲”》认为甲骨文中的“”就是此字,徐中舒先生也有同样的看法;裘锡圭先生《释“柲”》又赞成清代学者阮元等释《雔卯??簋》中的“”为“??”和丁山《??其卣三器铭文考释》释《??其卣》中的“”为“??”,这些都是确凿不移的结论。关于“??”、“”的释读与解释,不仅仅是一个纯文字学的问题,还涉及到金文研究中的一桩公案,即二祀其卣长铭、四祀其卣铭文的真伪问题。由于商代晚期金文长铭甚少,但二祀其卣长铭38字,四祀其卣长铭42字,为商代金文所少见,铭文内容提供了商代晚期历史、祭祀文化、文字、词汇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因而其真伪问题就是涉及到商代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研究等多学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拟对“??”进行考释,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我们的看法与思路。现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的词源;(二)作册卣铭“其”的解释;(三)二祀其卣长铭、四祀其卣铭的真伪。
一 “??”为“辟”之分化
“??”字《玉篇》、《广韵》没有收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广韵·至韵》训“好皃”音兵媚切的“邲”即此字之伪。他说:“按:《卫风》‘有斐君子’,《释文》云:‘《韩诗》作??,美皃。’盖即此字。而今本《释文》及《广韵》皆误从邑作‘邲’。《广韵·六至》云:‘邲,好皃。’《五质》云:邲 ,地名,在郑;又美皃。其误甚矣。”段玉裁的意见是很正确的。这个字《说文解字·卩部》训为“宰之也。从卩,必声。”“??”之本义为动词,是主宰,治理的意思。对此《说文解字注》曾有解释:“盖主宰之也。主宰之,则制其必然,故从必。”传统训诂和文献用例皆可为证。《广雅·释言》:“宰,制也。”《玉篇·宀部》:“宰,治也,制也。”《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说文解字·辟部》又有“??”字:“??,治也,从辟从井。周书曰:‘我之不??。’”所引书证乃《尚书·金滕》文,今本作“我之弗辟”。《说文解字注》根据《尚书·释文》改为“??,法也。”段玉裁所改,王鸣盛《蛾术编》已辨其误,指出《尚书·金腾》“我之弗辟”之“辟”,许慎所引孔安国所传《尚书》当作“??”,其义应当根据郑玄《尚书注》训为“避”,“??”为“避”之借字。先秦文献中“避”字多用“辟”,今本《尚书》“我之弗辟”的“辟”,与“避”为古今字。
“??”、“??”实即“辟”的分化词,也就是说“辟”是“??”、“??”的源词。
《说文解字·辟部》:“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解字》对“辟”的字形分析是错误的,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已正确指出,训“法”的“辟”甲骨文本作“”,不从口,金文“辟”实即“壁”的本字,从口,声,这个“口”,是“璧”的象形初文,并非说文解字训为“所以言食也”的“口”。由于传世文献中,“”字被淘汰,故表示玉璧的“辟”替换了训法的“”(下文即以“辟”代“”),又别造累增字“璧”字。
“辟”实兼有“??”、“??”的“治理”之义。“辟”《说文解字》训“法”,其本义为法度。《尔雅·释诂》:“辟,法也。”《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毛传:“辟,法也。”《诗经·小雅·雨无正》:“如何昊天,辟言不信。”毛传:“辟,法也。”《管子·宙合》:“故谕教者取辟焉。”尹知章注:“辟,法也,取为规矩也。”
“辟”为法度,引申指制定法度的人,即君主。《尔雅·释诂》:“辟,君也。”《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作福,作威,玉食。”伪孔传:“言惟君得专威福为美食。”《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郑笺:“辟,君也。”
国君为治理臣民天下之人,因而“辟”又引申指治理。”《尔雅·释言》:“辟,历也。”郝懿行《尔雅义疏》:“历者,厤之假借。《说文》云:‘厤,治也。’”《玉篇·辟部》:“辟,理也。”《左传·文公六年》:“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杜预注:“辟,犹理也。”“理”是治理之义。《广雅·释诂》:“理,治也。”《易经·系辞下》:“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淮南子·原道》:“夫能理三苗 、朝羽民、徙裸国、纳肃慎、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者,其惟心行者乎!”高诱注:“理,治也。”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