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群体心态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第二节 集中群体现象 第三节 集群行为 第四节 民族心理研究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二、群体心理效应 三、群体分类 四、群体凝聚力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群体必须首先是一群人,家庭、小组、公司、国家、民族都可以是一个群体; (2)群体存在着一个结构,比如角色分工;(3)有一定的目标; (4)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 (5)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二、群体心理效应 1群体归属感 这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 2群体认同感 群体认同感,即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情感。 3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三、群体分类 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大群体和小群体 四、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含义 群体凝聚力(group cohesiveness)是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对于群体任务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 四、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凝聚力的规定要素及条件 群体凝聚力的条件要素主要是由群体及其成员两个方面构成的。 四、群体凝聚力 (三)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 心理学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认识到,要提高生产效益,就必须重视改善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方面不少的研究说明,高凝聚力的群体中,成员的士气和满意感都比较高,凝聚力将有益于群体任务的完成。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不如此简单,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 四、群体凝聚力 (四)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心理学家多伊奇曾提出一个计算凝聚力的公式,这个公式可以用于实际测定: 群体凝聚力=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目 第二节 几种群体现象 一、社会促进 二、社会赋闲 三、从众 四、破窗效应 五、服从 一、社会促进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有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在一些场合会促进活动的完成,在另一些场合反而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我们把这两种情况分别称为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也常常合称为“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 (一)F. H. 奥尔波特的研究 1920年实验:让9名被试在不与别人竞争的正常情况下,对内容相同的短文写出反驳意见。 结果发现:从完成作业的数量上看,6个人一起做比个人单独做效果好,3个人单独做比集体做效果好;从完成的质量上看,个人单独做比一起做效果好。 一、社会促进 (二)扎荣克的研究 扎荣克研究发现,有他人在场产生的是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个体从事活动的性质。 他由学习理论中的动机原则想到,一个人在动机很强烈的时候,他的优势反应能够很轻易地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会受到抑制。 二、社会赋闲 社会赋闲(social loafing)也称为社会赋闲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件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 在林格尔曼的拉绳实验中,发现群体中每个人的平均贡献随参加人数的增加而减低,此即所谓的林格尔曼效应。 三、从众 (一)从众现象 从众,是指他人从事某一活动自己也去从事这一活动。按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自己不另搞一套。 三、从众 (二) 谢利夫的实验研究 为测量群体对其成员的影响,谢利夫(1963)让被试独坐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盯着一个固定的亮点看。 谢利夫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即小群体成员倾向于通过确定对现实的共同观点来减少情景的模糊性。成员内化了群体的共同观点,甚至在离开群体后还继续持有这种观点。 三、从众 (三)阿希的实验研究 (四)实验研究的意义 上述实验结果所显示的重要意义是:在认知判断的情境下,个人的选择将受团体压力的影响. 四、破窗效应 (一)破窗效应的由来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四、破窗效应 (二)破窗效应的某些表现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会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公路养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pdf VIP
- 多囊卵巢综合征(最新指南PPT课件).pptx
- 2025年北京通州区招聘社区工作者和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考试笔试试题.pdf VIP
- 健康教育咨询模板.docx VIP
- 高压旋喷桩计算表.xls VIP
- 2025年池州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8名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皖2015S209混凝土砌块式排水检查井.docx VIP
- 工匠精神大国工匠.pptx VIP
- 审计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大学MOOC 慕课 章节测验客观题答案.docx VIP
- 设施规划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周宏明 第2章 设施选址.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