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几个讨论问题: 1、什么是中药药性? 2、中药药性研究的意义何在? 3、中药药性能否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诠释、并指导中医药现代发展? 一、问题与挑战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究目标和内容? 2.研究策略和思路? 3.研究方法和手段? 4.研究对象选择原则和依据? 存在的主要问题(1) 1.研究目标和内容 大而分散 ① 四气(寒、热、温、凉); ②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功能主治,配伍禁忌; ③ 道地性、安全性… 关键科学问题: 不集中,不凝练 存在的主要问题(2) 2.研究策略和思路 大海捞针,瞎子摸象:针对性?整体观? 先入为主,自圆其说:寒热药--寒热模型-寒热药? 工于分离解析,疏于整合还原:强调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与中医药整体观和药性高度抽象属性相悖。 每一个化学分子、生物分子都与药性有关,都代替/表征不了中药整体药性。 存在的主要问题(3) 3.研究方法和手段 片面追求高精尖,忽略经典常规方法。 未知对模糊,模糊对未知,更模糊更复杂。 既有低水平重复,也有高水平重复和浪费。 存在的主要问题(4) 4.研究载体(方药): 方药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中药来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背景不一致。 难以凸显和揭示目标中药“药性”差异及其客观性。 二、我们的研究设想 (一)中药药性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中药药性是否客观存在? 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 中药药性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中药药性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四性的中药 性-效-物质关系研究 假说的提出 研究思路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内容 研究方案 预期目标 创新点 工作基础 研究条件 假说的提出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灵魂,四性理论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四性理论固有的科学内涵,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据此,以四性理论为本项研究的切入点。 一、研究思路 以中医药经典理论为指导,宏观把握与微观探索相结合,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 功效是体现药性的核心,物质成分是产生药性的基础。以性-效-物质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 (一)药物的选择 选取寒热属性药物60味 选取原则 历史悠久,本草记载无药性歧义 四性记载明确,临床使用公认 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 新世纪规划教材《中药学》收载 唐代以前本草典籍首载 植物药 《神农本草经》40味、《新修本草》10味、《名医别录》4味、《雷公炮炙论》2味、《药性论》2味、《本草拾遗》1味、《海药本草》1味。 2. 中药四性经验要素、性状要素及其表征体系 研究资料分类整理 模式识别数据处理 构建中药四性数据信息库 中药四性经验要素评价筛选及其体系框架 中药四性性状要素评价筛选及其体系框架 文献研究、多元统计分析、数据信息挖掘、专家汇商等方法 3. 中药四性成分要素及其表征体系研究 蛋白质、糖与脂肪等初生物质与药性的相关性 分析寒热中药不同初生物质组群的相关性及比例关系,探寻其规律性。 体外仿生消化、膜过滤分析、双向凝胶电泳、蛋白指纹图谱、质谱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 次生物质与药性的相关性 分析寒热中药次生物质成分团相关化学信息、相关因素及其规律性。 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 无机物质与药性的相关性 分析寒热中药无机物质成分的种类、数量、比例关系及其相关规律性。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 4. 中药寒热药性-药效作用的基本规律研究 分析寒热药物、寒热物质组分对实验动物相关寒热指征的影响,探讨寒热药性的物质基础 观察指标 一般状况 摄食量、摄水量、二便、毛发、体质量、舌色、足趾色泽。 基础指标 体温、血压、呼吸、心率;基础代谢率、摄入能、消化能、可代谢能。 自主活动 采用开场实验法,应用自主活动记录系统检测。 寒热偏好 检测寒热环境偏好、温、凉水偏好。 血儿茶酚胺、T3、T4;脑去甲肾上腺素、5-HT。 肝细胞腺苷酸激酶活性及细胞能荷、Na+-K+-ATPase活性。 (三)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Ⅰ(文献研究) 技术路线Ⅱ(药性-物质研究) 技术路线Ⅲ(药性-药效研究) 提出“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 选取60味植物药,开展药性文献研究,药性-物质研究(初生物质、次生物质、无机成分),药性-药效研究。 分析归纳经验、性状、功效、成分四要素。 建立中药四性标识要素体系,阐释中药四性理论的科学内涵。 谢谢! 提出中药四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 提出成分要素、功效要素、性状要素、经验要素概念,采用标识要素量、阈区的差异方法,建立中药寒热药性表征体系,创新中药药
文档评论(0)